- 搜尋頁面
搜尋頁面
零核經濟成本代價 追求綠電背後現實面
編輯部
2025-08-27
文‧李振麟
近幾年來,「非核家園」政策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主要方向。從政策面來看,「零核」代表一種安全、環保與民主追求。然而,核電關掉後的成本效應,也同樣轉嫁給全民買單,對於台灣的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都帶來如下的負面影響:
一、電價上漲的壓力逐漸顯示:隨著核一、核二廠以及核三廠停役,台灣電力來源將由「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所取代。然而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強,需要搭配大量的「電網」與「儲能設備」,天然氣價格受到「國際油價」與「匯率波動」影響而浮動劇烈,綠電成本遠高於核電,若未能妥善控制,「調漲電價」將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二、供電穩定性降低,備轉容量成壓力:核能具備「高基載」以及「運轉穩定」特性,不易受到氣候或瞬間需求干擾,然而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容易受到間歇性影響,如颱風風力過強會帶來綠電設施破壞,太陽能唯有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才能發電;風力發電在強風超過設定時,風扇就會自動鎖定,無法再行運轉,因此綠電電源上,必須再行搭配天然氣或燃煤火力發電為備援。
充分的「電網」以及「儲能」系統來調節,才能避免電力供應不足,以及降低頻繁的跳電或停電發生,但也暴露出綠電能源系統面臨不完善下,必須要另外提供備援,因此增加發電成本。半導體與科技廠商高度依賴「低碳」、「穩定」的電力供應。供電不穩定,對於半導體、電動車、封裝精密製造以及AI伺服器等科技製造業,造成極大的生產線風險,進而增加了產品的不良率。
三、儲能系統、智慧電網建設的預算補助增加:為配合電網升級、天然氣接收站以及燃氣電廠的轉型建置,發電成本因此大幅增加,也引發全民買單的疑慮。「充分穩定電力」與「低廉的電價成本」,本就是製造業在台投資的先決條件。高科技產業鏈需要一個低碳、穩定與經濟實惠的電力供應環境,因為昂貴的能源成本,將影響市場的投資意願與經貿競爭力。
四、碳排放與氣候代價因此增加:國際品牌以及歐盟等市場,對於供應鏈的「碳足跡」與「能源來源」越來越重視。今日核電已被歐盟正式納入「綠色分類」(Taxonomy)的低碳項目之一,若台灣無法提供「低碳電力」選項,製造商在對外爭取訂單時(Taxonomy),反而因此失去歐美「低碳可信任能源」的評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