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時事

中國大陸與波斯灣的各取所需

提升在波斯灣區域的總體地緣戰略層次

蕭衡鍾 2025-10-17

   
 
    隨著中國大陸的對外戰略改變及在波斯灣區域的生存空間及影響力擴大後,已提升在波斯灣區域的總體地緣戰略層次,在地緣政治上建立戰略夥伴及軍事合作關係,在地緣經濟上則將此區域打造成海外生產及轉運的樞紐。
 
    中國大陸從後冷戰至今,除了經濟及軍事實力的大幅增長外,亦在「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下,對外戰略從「韜光養晦」轉變為「和平發展」,而「十八大」至今則是極力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戰略。從地緣環境的角度,可發現中國大陸在「十八大」後的官方文件中,出現中國大陸是「海陸兼備大國」及發展「海洋強國」的關鍵詞彙,顯見中國大陸的國家戰略朝向「海陸統籌」方向轉變,同時,從中國大陸在二○一三年後所發布的國防部白皮書也可發現,當中強調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及海洋權益,並發展海軍的遠洋力量,以維護海上戰略通道的安全。

    這種「中國崛起」現象,凸顯另一個深層的意涵,那就是中國大陸於「地緣政治能力」上的轉變,中國大陸確實已具有全球性的地緣政治能力,在政治、經濟及軟實力層面,具有在世界上運用外交政策工具的能力,不僅能確保中國大陸的海外利益與國家安全,也可在具有地緣戰略意義的地點或場域發揮其特定的影響力。
 
波斯灣為「一帶一路」提供了地緣戰略的彈性
 
    不過,地緣政治能力能否有效地轉化投射成為地緣政治的權力,還須視「是否具備國家的意願」以及「是否是有效的國家戰略」來做評估。事實上,對中國大陸而言,波斯灣區域一直是獨具地緣戰略意義之的區域;當然,隨著中國大陸在每個時期國家整體利益和總體戰略需求的不同,中國大陸在波斯灣區域所謀求的外交目標亦有所差異。

    在「十八大」後,中國大陸陸續提出特色大國外交方針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以追求「中國夢」的國家總體目標。隨著中國大陸的對外戰略改變,以及其在波斯灣區域的生存空間及影響力擴大後,中國大陸也提升其波斯灣區域的總體地緣戰略層次,在地緣政治上建立戰略夥伴及軍事合作關係,而在地緣經濟上則是將此區域打造成海外生產及轉運的樞紐。
這是因為波斯灣區域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更凸顯其地緣戰略的重要性。對中國大陸而言,在地理位置上波斯灣區域是中國大陸連結西邊歐洲,以及穿越波斯灣到達非洲(南邊心臟地帶)的節點,可視為中國大陸發展「一帶一路」不可或缺的中心連結點。

    畢竟境外經貿合作區設立的關鍵在於地理位置優越性、市場向外輻射、資源豐富性等因素,波斯灣區域整正好位於歐-亞-非大陸之樞紐,成為中國大陸連接歐洲及非洲的水陸通道的節點。中國大陸將視線轉向GCC國家(Gulf Cooperation Council,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原因便在於中國大陸關注從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到荷姆茲海峽的海上運輸通道的通行權利。

    加上利用波斯灣區國家的港埠及航空運輸,能夠讓貨物及貿易的流通順暢,不只中國大陸與GCC國家之間建立有地區的貿易協定,GCC國家亦與美國、歐盟簽訂貿易協定,出口到歐美的工業製成品具有免關稅的待遇,降低遭受貿易關稅壁壘之影響,甚至波斯灣區域龐大的油氣資源及天然資源,亦是中國大陸與波斯灣國家發展產能合作的有利條件。

    特別中國大陸自一九九三年成為石油的淨進口國後,對波斯灣的油源日益依賴,是中國大陸進口原油的最大來源區域,而中國大陸在波斯灣區域所面臨的地緣經濟安全問題,包括如何確保獲取石油、天然氣等戰略資源,以及如何連結波斯灣區域與本身的經濟發展等,成為中國大陸能否持續累積大國財富及地位的關鍵。因此,波斯灣確實為「一帶一路」提供了戰略彈性,既可延長整體戰線、同時也可尋求相對利益的增加。
 
波斯灣的石油國家與能源市場
 
    其實,在發現石油後,波斯灣區域除了在地緣戰略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外,亦一舉改變了波斯灣國家的經濟型態,依賴單一的石油部門及石油收入成為波斯灣國家主要的經濟型態,而油價的高低甚至是影響波斯灣國家財源穩定之關鍵。由於波斯灣蘊藏豐富的石油,波斯灣國家對國際經濟的重要性急劇上升,石油是波斯灣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成為一種「石油收入」(oil income)。

    然而,石油國家的興起並不意味著國家收入會大幅增加,波斯灣國家則呈現兩種截然不同之景象,一方面位於波斯灣北邊的國家伊朗及伊拉克,由於歷經一九八○年代的兩伊戰爭,加上國內採取自給自足及國家計畫經濟,僅維持小規模的石油出口及基本的國家支出;另一方面,GCC國家則受益於龐大的石油收入資金,運用這些資金投入國內及國際的投資,在國內投資基礎建設、社會及健康服務及石油部門的發展。

    波斯灣國家藉由石油收入讓其從邊陲國家轉變為半邊陲國家,由原料生產國家轉型為工業國家,尤其沙烏地阿拉伯更成為G20國家之一。即使西方國家對石油需求逐漸減緩,但亞洲市場的興起讓波斯灣產油國能持續累積石油財富,亞洲國家的能源需求,促使能源需求市場從西方歐美國家轉向亞洲國家,亞洲包括日本、印度、中國大陸等在經過工業化後,對石油的需求急遽上升。

    當前,亞洲已成為波斯灣產油國的重要市場,石油進口量已經占全球的四十五%以上,而亞洲約有八十%的石油進口來自中東區域國家,相較於來自歐洲僅占二十五%,來自美國的石油進口則僅有十七%。其中,波斯灣國家進口到中國大陸的石油高達四十五%。且中國大陸的石油進口量占了亞太地區的三十%以上,並持續成長當中。

    另一方面,在天然氣市場上,亞太地區的天然氣進口量占了全球的三十四%以上,而中國大陸的天然氣進口量則占了亞太地區的二十三%,同樣持續成長中,讓中國大陸的石油與天然氣進口量都是亞太地區的第一名。簡言之,波斯灣產油國的重要市場已經從北美地區轉向亞太地區,而在亞太地區中,中國大陸則是石油及天然氣的重要買家。
 
    因此,可以說中國大陸需要波斯灣、而波斯灣也同樣需要中國大陸。當然,隨著能源需求市場轉向亞洲,以及美國頁岩油在二○一○年後大量開採後、全球石油產量的供需失衡等問題,波斯灣國家近幾十年來為避免過度依賴單一的石油資金,紛紛開始進行經濟型態的轉型,推動經濟多元化策略,積極發展非油氣部門得產業,包括工業、旅遊業、服務業、金融業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