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生命教育」的真實課題 照顧,能否成為教育的一環?

編輯部 2025-07-01



文 / 劉正廷
 
在高齡化浪潮持續擴大的今天,「照顧」成為每個家庭無可迴避的課題。然而,現實往往不如想像中那般圓滿。許多子女並非無心照顧年邁父母,而是在家庭關係裂痕、生活距離,甚至制度與資源的限制下,難以親身參與日常陪伴與實際照護。
 
有些人直到親人病危甚至離世前夕,才匆匆趕回身邊。他們雖未參與日常照護,卻在最後時刻堅定陪伴,以沉靜而真誠的方式完成對至親的守護。這樣的照顧者角色,儘管出現得較晚,依然值得被理解與尊重。
如此經歷亦令人深思:我們的教育是否曾教導過下一代,在無法親身照顧時,該如何面對情感的牽絆與責任?照顧,是否應成為一門被認真看待的基本素養?
當照顧成為缺席的日常
 
當代家庭結構已與過去大不相同。核心家庭普遍化、跨城市或跨國生活形態日益常見,使得許多成年子女在父母晚年時難以同住一地。加上照顧安排常被限縮於單一子女的家庭成員,若手足家庭間關係緊張,便容易導致部分子女「被排除」在照護過程之外。
這些人並非不關心,而是難以介入。他們可能未曾被告知醫療處置,也無法即時掌握病情,直到病危通知來臨,才懷抱沉重與歉疚趕往現場。即使提出想參與照顧,卻也可能因家庭糾葛而被婉拒,只能在遠處守候。
「不在場」的子女,不等於失責或失愛。他們只是活在一個缺乏協調機制與倫理支持的家庭現實中,而這樣的處境,至今仍鮮少被教育體系與社會氛圍所理解與正視。
 
課堂中常被忽視與忽略的事
 
學校教育長期以來重視競爭、成就與規劃,卻極少觸及「照顧」這件看似理所當然卻高度複雜的人生任務。我們未曾被教導:當親人老去、身體衰弱時,應具備哪些認知與準備?當制度不夠完善、家庭關係緊繃,該如何調節情緒與應對壓力?
在課堂中,「照顧」常被簡化為護理技能或道德責任,但事實上,它是一種結合心理調適、倫理判斷與資源運用的綜合素養。照顧不只發生在醫療院所,更在家庭日常、人際關係與情緒糾結中反覆上演。
尤其當個體無法親自照顧時,教育是否能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法與語言?是否能引導人們學會透過制度尋求協助、透過溝通建立理解、透過自省接納遺憾?這些都是當代教育亟需補足的空白。
照顧,是人生的深層課題
 
當照顧逐漸成為社會結構中的關鍵挑戰,它就不再只是個人的責任或情感義務,而應提升為公共教育與公民素養的一部分。
近年部分教育單位已開始將「高齡議題」納入生命教育課綱,但多聚焦於老化與死亡的介紹,較少觸及照顧者面對的心理負擔與倫理困境。若能更進一步設計以角色扮演、服務學習與家庭模擬為基礎的課程,讓年輕一輩提早接觸照顧議題,將有助於培養面對現實的能力與同理心。
同時,社會也應給予那些「未能長伴左右,卻用盡全力送別」的子女一個可被理解的空間。因為在現實中,照顧不總是溫柔與完整,有時,它是一種晚來的補償、一段急促的守候、一種不得不的轉身。但那份情感的重量,不該被忽視,更不應被簡化成對錯的評判。
當時只道是尋常
如今回首已滄桑
 
照顧,不應是在家庭危機或悲劇發生後才被迫面對的學問。它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種對關係的修復。當一個人即使無法親自照料,也願意在告別那刻挺身而出,那份靜默的陪伴,正是一種深切的教育本質。
願我們的社會,在談論教育時,除了關心學科與成績,也能開始思考:我們是否準備好教導下一代,如何去照顧、如何面對衰老與別離,甚至如何與人生中最深的遺憾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