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MENU
email
facebook
youtube
封面故事
專題報導
熟齡人生
名醫觀點
財經風向
卓越教育
資訊安全專題報導
SNQ國家品質標章
國際醫療專題報導
水資源報導
六都系列報導
選戰風雲錄
前進朝鮮
前進江西
卓越五星月餅大評比
卓越室內設計管理大賞
學不會的教訓-奈米的反噬
產業時事
科技風雲
房市議題
產業亮點
國際視野
卓越趨勢
金融趨勢
Life Style
品生活
健康
音樂世界
藝文天地
美饌人生
編輯精選
火線議題
熱門話題
卓越論壇
專題報導
兩岸聚焦
人物專訪
創新創業
臺韓快訊
卓越女性
法律講堂
特別企劃
卓越快訊
各期目錄
封面故事
專題報導
熟齡人生
名醫觀點
財經風向
卓越教育
資訊安全專題報導
SNQ國家品質標章
國際醫療專題報導
水資源報導
六都系列報導
選戰風雲錄
前進朝鮮
前進江西
卓越五星月餅大評比
卓越室內設計管理大賞
學不會的教訓-奈米的反噬
產業時事
科技風雲
房市議題
產業亮點
國際視野
卓越趨勢
金融趨勢
編輯精選
火線議題
熱門話題
卓越論壇
專題報導
兩岸聚焦
人物專訪
創新創業
臺韓快訊
卓越女性
法律講堂
Life Style
品生活
健康
音樂世界
藝文天地
美饌人生
影音報導
專欄作家
特別企劃
卓越快訊
卓越學院
卓越保險
各期目錄
關於我們
集團簡介
關於卓越雜誌
版權聲明
讀者服務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雜誌廣告
數位廣告
MENU
搜尋頁面
搜尋結果:380期
搜尋頁面
青農時代來臨
翻轉農村新力量
文:
藍硯琳
2017-12-28
380期
青農返鄉
農委會
農業
十一月九日,原是冬季時節,但南臺灣高雄,卻如夏季般被炙熱的陽光所包圍,而這股熱情,恰巧與高雄展覽館內熱烈舉辦的「2017臺灣國際漁業展」相呼應。
這場農業盛事,除了匯集世界各地的參展人員外,現場卻多了許多年輕的臉孔,他們睜大雙眼,一攤攤的瀏覽,有的看到新科技就上前詢問該如何運用,有的則是比較農法差異性,好奇心十足。
根據農委會針對百大青農的遴選規範,這群人,年齡約十八至四十五歲之間,他們不挑辦公室的工作做,反而捲起袖子,下鄉從事農耕、養殖等農業活,培育可能是你我每日所入口的糧食,而面對這股現象,外界給了一個形容,就叫做─青農返鄉。
不坐辦公室 青年走下鄉
或許你會很好奇,這些年輕人為什麼要踏入農業領域?寧可日曬雨淋,也堅持走出屬於自己的農業路?
不到二十五歲的屏東青農顏佑霖說,「自小就跟在爸爸身邊務農,久而久之,也看到這產業的機會。」農二代、農三代的家族背景,是目前青年從農最常見的原因,他們擁有農耕技術,有些甚至還擁有土地,投入農業占有些許優勢,成為這波青年農民的主要動力。
此外,青年從農還有另一種特點,就是對農業的莫名熱愛。
「就是喜歡嘛,而且總是要找一個有趣、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來做……,我是為了想種田才跑去念博士的,」這是目前在臺中推廣農業契作的馬聿安,當初為何想從農的態度。
這些青年背後,沒有驚天動地的從農拉力,他們懷抱著對臺灣農業和土地的關懷,重視有機和土地的復育,因此選擇用熱血,投入這條多數年輕人不願走的辛苦路,扭轉臺灣農業一直以來被貶的的印象。
這兩類型,是目前青年從農的原動力,也是臺灣農業的新軍,不過,從農,可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開心農場 真的開心嗎?
「其實現在年輕人想回鄉務農的人很多,但是,不少人光是土地的取得就卡關,」嘉義青農聯誼會會長陳育旗表示,由於臺灣農地零碎,且擁有者多年事高,除非信任的人開口向他承租,否則就是給代耕業者承包。「幸運一點的,家裡自己有田,不必擔心沒發展空間,再不然,就要去農會等單位尋問合作機會,不過,還未必有人願意承租給默默無聞的青農」。
其次,陳育旗也認為,沒人力、沒資金的既有問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是農業發展的「未解之謎」。
不少人會講,既然缺工,那全面自動化,不就能解決現有問題?
曾任農委會副主委、現任亞太糧肥技術中心主任林國慶強調,就現實面來看,臺灣人口密度和耕地人口密度,皆已達世界第二,僅次於孟加拉和日本,也因此不管是老農或青農,都得面對耕地價格、生產成本比別人高的事實。
此外他觀察,不像美國、澳洲等大面積栽種農作物國家,好幾公頃的農田管理,只需簡單幾個人遠端操控就能完成,「臺灣耕作面積零碎且規模小,雖然也可以運用科技在農業方面,但操作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實際在第一線耕種的陳育旗也認為,像是製藥、噴藥系統等,能自動化早已盡量做了,但還是有部分勞力密集的農事,需要大量勞動人力,「目前鄉下勞務人口,多是老阿桑、廠工、外配、外配依親等人所組成的,青農只是管理者、領導者,只占整體勞動市場一小部份罷了」。
陳育旗分享,「一個蘿蔔一個坑啦,政府鼓勵青年回鄉,一個人差不多負責兩分地,那當我有機會擴大經營的時候,說實話,沒有人力來幫我做!」為了趕在蔬果熟成時搶收,人力的調度往往有大空缺。
陳育旗的一席話,點出以農業為正職的專業農困境。
一六年底,農委會推出「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並以「2加2」方案,也就是透過農業技術團、農事服務團、假日農夫、外役監四項措施,解決農業缺工問題。不過,當此方案一推出,農業團體罵聲一片,直言農田不是開心農場,缺的是長期工而非臨時工。
再來,政府鼓勵青農返鄉,但許多年輕人因土地所有等問題,而不具備農保資格,無法申請相關補助計畫。政府雖推行許多青農貸款與補助,且至農改場上滿一定時數的課,可達到貸款資格,但沒有農保保障,仍被農會體系排除在外。
除了勞動力及投保問題外,獲選第二屆百大青農顏佑霖分享,近年政府提供不少青農優惠政策和補助,像是入選百大青農後,可以有三年五百萬零利率青創貸款和設施設備補助,這對於要踏入農業的年輕人來說有一定的幫助。
不過他認為,「希望能有一個專門的人,可以先和我們對談,知道我們缺什麼,再去想配套措施,而不是給我們一張表單,讓我們只能從裡面挑選農機具,因為當量沒有那麼大的時候,裡面的東西我們也未必用得到」。
當農夫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觀察近年青農下鄉的熱潮,林國慶也點出「三缺」外的問題。
他直言,年輕人要做兼職農當然很好,但如果要做專業農,也就是做老闆,就要認清楚農業本質,「就算政府把土地、資金給你了,你有辦法把產品賣出去嗎?你能適應單一且規律的農忙生活嗎?再加上臺灣小規模的耕種,比較沒辦法用現代科技操作,間接要面臨很大的天災、價格等自然風險,這些都是青農要仔細思索的地方」。
確實,提到青農,不外乎聯想到他們有熱情、創意,對於農地耕種的態度,多傾向友善農耕的方向走,希望為這片土地盡一份心。
然而,想要投入農業之餘,能否有技術生產具有市場性的作物、打通行銷通路,若是承接父執輩家業,能否有效與其溝通,再再考驗年輕人的態度是否夠堅定。
對此農委會輔導處副處長周若男認為,臺灣農業體雖不夠大,無法以量向國際競爭,但民以食為天,年輕人投入農業絕對是有發展希望的,而面對缺人的質疑聲浪,她強調今年已在全臺設立二十多個技術團,協助農民農忙時人力補給。
「當農夫不是一件浪漫的事,」這句話是實際投入下田耕作後,青農普遍的心聲,不過,也因為對農業抱持高度熱情,他們越挫越勇,設立品牌、網路行銷、懂得以現有資源異業合作,反倒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農業天地。
而本刊此次專訪了「九厘米」及「十八麥」創辦人馬聿安、微笑綠霖品牌負責人顏佑霖、菖葳國際董事長林彥廷三位青農,從他們選擇投入農業的奮鬥史中,瞭解青年從農的艱辛,以及有別以往的經營策略,看他們如何以一己之力,為臺灣農業的未來打拼。
回列表頁
卓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