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中美「競合」衝擊「非傳統安全」

應以國家安全利益為主 中美關係方能重回正軌

趙春山 2022-02-07


二○二二年開春,全球仍處在百年未有的變局當中。美國與盟國正就烏克蘭危機與俄羅斯磋商,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文.趙春山

中亞哈薩克爆發大規模動亂,並籲請俄羅斯派兵協助鎮壓,引起包括中美兩強在內,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但更令世人擔心的是COVID-19變異株Omicron疫情擴散。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網站追蹤數據顯示,截至一月九日為止,全球約有三億四六六萬二三四四人確診,至少五四八萬三七四七人因染疫病逝。
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年初公佈《二○二二年世界十大風險預測》,把中國新冠「清零」政策的可能失敗,列為全球最大風險,認為此將加劇全球供應鏈中斷和通貨膨脹的壓力。
 
非傳統安全的威脅
比傳統安全更嚴重

 
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的衝擊有目共睹,並使全球陷入二○○八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衰退。目前各國都針對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展開「超前部署」。雖然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相對穩定,但「歐亞集團」上述說法,無異將使中共成為「眾矢之的」。
非傳統安全議題對人類造成的威脅,往往比傳統安全更嚴重,新冠肺炎疫情即為實例。病毒穿越國界,因此防疫、抗疫工作皆須仰賴國際合作;但早自武漢爆發疫情後,中美兩國即因病毒溯源問題爭論不休,美國並以違反人權為由,大家指責中共隱瞞疫情及其封城措施。一場抗疫模式之爭,演成「民主與威權」的制度之爭。
同時,「疫苗外交」應運而生,成為中美實施對外政策的工具。中共對全球四個地區提供疫苗,並以亞太和拉丁美洲為重點,顯然基於地緣政治考量。此外,中共因疫情初期之訊息不透明,導致負面評價上升,因此希望透過對外供應疫苗,塑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美國在疫情爆發初期狀況嚴重,且考慮本國優先,因此在這場疫苗外交競賽中,起步較晚;但已後來居上,成為全球供應疫苗最多的國家。美國旨在恢復世界領導地位,欲使國際社會重拾對美國醫療體系和專業技術逐漸失去的信心。
氣候變遷是疫情之外,全球面臨的第二個非傳統安全挑戰。中美溫室氣體排放量合計占全球五○%以上,因此國際社會期待兩國合作迎戰這個自然災害;但同樣地,中美戰略競爭愈演愈烈,阻礙雙方在這方面的同心協力。
 
中美需累積互信
才能共同處理安全問題

 
拜登政府曾希望將氣候議題與中美貿易糾紛、人權和新冠病毒溯源等爭端分開處理,並與中共建立「談判代替對抗」的新關係。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就曾告知中方:「氣候沒有意識形態、不分敵我,也不是地緣政治武器。」但對於凱瑞的表態,中共外交部長王毅則回應:「中美氣候變遷合作不可能脫離中美關係的大環境,美方應與中方相向而行,採取積極行動,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
中美競合關係凸顯非傳統安全與傳統安全的界線日益模糊,這是國際政治新現實。拜登政府對於中美競合也有新的定義,拜登的重要國安幕僚蘇利文(Jake Sullivan)及坎博(Kurt Campbell)曾發表文章指出,美國不應與中共先合作再競爭,以避免讓合作變成中共討價還價的籌碼;反之,必須準備好「全程競爭」,強調「美國只在真正有效設定了競爭條件後才合作。」
面對美國以處理傳統安全的競爭方式,來處理非傳統安全的合作,中共涉外重要智庫的專家學者,曾在一場研討會中提出,必須「統籌好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的工作;應該要「防止不同領域的安全問題相互干擾、顧此失彼,甚至出現某一安全領域壓倒其他安全領域,最終損害國家總體安全利益。」
二○二二年中美都將內政視為優先議題,雙方若能從非傳統安全問題切入,在談判過程中累積互信,才有助於處理涉及傳統安全的熱點問題。
(筆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