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MENU
email
facebook
youtube
封面故事
專題報導
熟齡人生
名醫觀點
財經風向
卓越教育
資訊安全專題報導
SNQ國家品質標章
國際醫療專題報導
水資源報導
六都系列報導
選戰風雲錄
前進朝鮮
前進江西
卓越五星月餅大評比
卓越室內設計管理大賞
學不會的教訓-奈米的反噬
產業時事
科技風雲
房市議題
產業亮點
國際視野
卓越趨勢
金融趨勢
Life Style
品生活
健康
音樂世界
藝文天地
美饌人生
編輯精選
火線議題
熱門話題
卓越論壇
專題報導
兩岸聚焦
人物專訪
創新創業
臺韓快訊
卓越女性
法律講堂
特別企劃
卓越快訊
各期目錄
封面故事
專題報導
熟齡人生
名醫觀點
財經風向
卓越教育
資訊安全專題報導
SNQ國家品質標章
國際醫療專題報導
水資源報導
六都系列報導
選戰風雲錄
前進朝鮮
前進江西
卓越五星月餅大評比
卓越室內設計管理大賞
學不會的教訓-奈米的反噬
產業時事
科技風雲
房市議題
產業亮點
國際視野
卓越趨勢
金融趨勢
編輯精選
火線議題
熱門話題
卓越論壇
專題報導
兩岸聚焦
人物專訪
創新創業
臺韓快訊
卓越女性
法律講堂
Life Style
品生活
健康
音樂世界
藝文天地
美饌人生
影音報導
專欄作家
特別企劃
卓越快訊
卓越學院
卓越保險
各期目錄
關於我們
集團簡介
關於卓越雜誌
版權聲明
讀者服務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雜誌廣告
數位廣告
MENU
編輯精選
編輯精選
有一種勇敢 叫鄭家純
「38號樹洞」性騷擾信件展 寫下台灣「#Metoo」歷史
文:
陳彥竹
2021-05-03
鄭家純與翁立友性騷擾事件,讓喜愛娛樂八卦的媒體、觀眾討論熱度延伸好幾日新聞版面,然而看似一樁茶餘飯後話題事件,卻拉出一連串受害者的勇敢,數百封曾經受到侵犯的經歷,雪片般傳進鄭家純的粉絲專頁訊息中,因此誕生了沈重卻溫暖的「38號樹洞」性騷擾信件展。
【
文/圖‧陳彥竹
】
二○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揭開了寫下台灣「#Metoo」 歷史的序幕,在中山北路的藝文空間,一條小巷,擠滿人潮,他們不是排隊為了買雙限量球鞋,而是鼓起勇氣,陪伴、關注經歷過性騷擾、侵害的受害者,數百封手寫信,親筆寫下自己的性騷擾遭遇,到這裡,不需門票,沒有任何營利行為,前來關注的每個腳印、分享,就是一份無價的關懷。
鄭家純獨自出資辦展,沒有任何營利的想法,只求這個社會擁有更多的同理心、善心、支持與陪伴那些可能在你我身旁的受害者,並且共同約束可能成為加害者的行為。
不是鼓勵受害者勇敢
而是建出同理心城牆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統計,性侵害事件通報案件,近五年平均每年有一萬五千件通報案件,換算下來平均每天有四十一件性侵害事件的發生,這,不包含許多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的受害者。
「不是要鼓勵受害者勇敢,而是讓更多不懂的人可以關注這個議題。」鄭家純一句話,打破了我們主觀認為的展覽用意,顯示她對於這份令人跌破眼鏡的無私付出,看得很遠,想得更深⋯⋯,帶頭打開這扇門,讓更多的同理心加入,助長著對性受害者友善的文化與社會。
展覽空間有別於一般純白靜謐的呈現展品,而是滿地的木屑與樹皮、草叢,手寫信件不規則的擺放在草堆中、樹木上、鑿洞的牆內,想要一覽手寫信,沒有這麼容易,或許得蹲著、得仰著頭,又或是專注、靠近在牆洞上,像是表達著,「我們藏在內心的痛,或許沒有亮麗展示在鎂光燈下,但仍是好不容易才說出口的一切。」而因為瀏覽不同的信件,而在砂石上留下來來往往的腳印,也如同記錄著即便是陌生人,卻前來陪伴的鼓勵。
「有信件作者特別訊息我說,他感覺到他寫的信件,跟別人的信件,是一封挨著一封的。」鄭家純提到,很多人感謝她辦展,但是她更感謝這些願意說出來的人,也給了她勇氣,從辦展前置作業,幾百封信件,由她親自用信封刀打開,閱讀完,放回信封內,一直到現場提供信件留言與語音留言,這些聲音,能夠不用考量與擔憂環境影響的情況下,被聆聽、理解。
這是一場陪伴 也是一場性教育
「38號樹洞」性騷擾信件展策展團隊表示,此次展覽為期二十天,有破萬人次觀展,初期女性居多,到了後期,也有不少男性的參與,甚至有許多爸媽帶孩子、老師帶領學生前來。
「歹徒永遠不會嫌孩子太小。」正當我們提出孩子太小真的能懂嗎?
鄭家純的一句話,讓這份疑慮成了多餘,回想過去似乎到了近國中才有性教育,然而參展的信件中,卻有許多事件來自懵懂的童年,當下都不清楚狀況,或許在心中埋下敘述不了的陰影,等到意識過來時,已是口說無憑,剩下往肚子裡吞的選擇。
「你看,如果遇到這樣,你要知道保護自己喔!就跟你說外面壞人很多!」帶著孩子前來的父母,藉由親筆筆跡,讓孩子知道危險的存在是真實的,在什麼狀態下需要提起危機意識。
現場人潮擁擠,大家仍是保持靜默,用心聆聽,每一份陪伴的渴望。
記得往前走 光明就在前頭
「我多麼希望,這真的是一場作文比賽。」面對網路上無情酸民對於展覽手寫信的真偽質疑,鄭家純無奈仍有許多沒有同理心的人,在沒有勇氣前來看展的狀態下,還意圖傷害這份善的凝聚力。
展覽現場的留言,短短幾天,每天都有人願意靜靜等候與排隊,在被保護、陪伴的空間中,兩百多封留言,有眼淚滴過的皺紙、快要將紙刺穿的筆跡力道、拿起電話,沈默好久後,才用顫抖聲音說話的留言、原本不敢寄信,到了現場感受到陪伴而鼓起勇氣的留言,敘述展覽經歷的一切,鄭家純紅了眼眶,希望這個展覽可以讓受害者把心裡的垃圾丟出來,回到自己,不被那些骯髒摧毀。
而她的想法,恰恰與「#Me Too」自我揭露運動有著一樣的理念,或許自己是一路走來,最能深刻感受到一切受害者的心境、當正視問題時,會遇到的最糟狀況,也都血淋淋的被大家關注著。
歷經大小網路霸凌與輿論,總是展現出女強人樣貌的鄭家純,也因為這一場陪伴,看似領頭羊的她,在展覽的尾聲,才有勇氣將自己的親身經歷敘述,「當我意識到這很嚴重的時候,我沒辦法完整的敘述這件事,甚至也沒有尋求認識的心理醫師抒發。」她表示,受到侵犯的感受,對於每個人的解決方式,並沒有一定,不像感冒看醫生、吃藥般簡單純粹。
所以她很慶幸自己找到了解決的方式,「原本這件事情被藏在我心裡看不到的門,但是這幾天我的勇氣足夠看到這扇門,我把它打開了,這個怪獸被我趕出去了。」這一晚,她睡得特別好,也堅信「無論童年發生什麼事,還是可以選擇成為怎樣的大人」。
即便一切善的初衷,仍然被網路霸凌者攻擊、甚至是女權團體質疑,獨自承受輿論的她,仍然不忘持續堅守著這座同理心城牆,甚至架起網站,希望前來觀展的人,可以訴說心得,甚至分享出去這一份同理心,讓更多的人理解,說是鄭家純寫下了台灣「#Me Too」自我揭露運動的歷史,一點也不為過。
回列表頁
卓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