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頁面

白宮新格局震動全球產業板塊 台灣將扮演何種角色?

拜登來了! 低迷的金融市場有望復甦?

陳仲漁 2020-12-03

十一月,美國民主黨參選人喬‧拜登(Joe Biden)歷經多日的選舉激戰,擊敗川普(Donald Trump),成為美國第四十六任總統,但緊接著他將如何整頓過去川普政府所留下的「疫情」與「經濟」兩大燃眉危機,成為國際關注焦點。

【文﹒陳仲漁】
 

在疫情發散(二○二○年三月)之前的中美貿易戰,已造成世界經濟的發展趨緩。大陸輸美產品在高關稅的課徵下,供應鏈開始變動,處於世界工廠區(大陸)的外資工廠,不得不外移到關稅較低的地區去,墨西哥、越南和台灣等地區都明顯受益。至於美國的農產品出口,受到大陸的反制,雖有川普的補貼,也是停滯不前,大量的訂單轉移到南美的國家去,回不去了。未來的拜登政府是否能改變這趨勢,外界認為短期內恐不會改變太多。
 

川普經濟學
帶起全球經濟的高山與低谷
 

為何拜登政府暫無法扭轉局勢,有諸多原因與跡象可見一斑。其一是美國當下的失業率仍高(目前約兩千萬人),疫情尚未得到控制,且繼續惡化,政府需支出許多預算,才能穩住國內經濟復甦。至於川普要求美國大廠回到美國本土設廠的策略,也可能成效有限。因為汽車、手機等高端電子消費市場,已不再以美國為主戰場,留在國外供應最大的市場,還可兼顧美國本土市場,如蘋果、亞馬遜等公司都在國外市場站穩住腳了,撤回美國反倒是背道而馳,而且,也違反了歐美世界標榜自由貿易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其二是美國已成為全世界最嚴重的災區,配合美國政府的新的救災措施,提供整套的防疫測試、疫苗和醫療追蹤等相關服務與產品,將會是需求最高的產業。

其三為川普短視的促進經濟發展策略,如減稅、開發國內油氣和煤等化石能源的做法,雖把美國的能源出口量帶上來,超過沙烏地阿拉伯,成世界第一,卻也因此造成市場上供過於求,價格大幅波動的結果,許多石油公司不但無法因此獲益,反而損傷嚴重。未來發展也不被外界看好,因為拜登主張的是發展再生綠能,以減緩全球暖化,恐無法與該產業搭上線。

再是相對川普的不重視基礎建設,拜登的競選政策,有提到大力投資基建,以提高美國人的生活品質,及維護未來的競爭力。不過,這方面的發展,需要時間落實,短期內可能看不到成果。

還得面臨到第二大經濟體(大陸)的超車,川普以當年雷根政府對付日本成功的團隊,去對抗大陸,三年多下來,不但沒有把雙方的經濟體差距拉開,反而坐視大陸經濟的繼續成長,第二大經濟體超車美國,提前變成第一可能性,大為升高。

比起川普一上台就退出巴黎氣侯變遷合約,放棄歐巴馬政府主導的TPP協定,撤回對伊朗的核能發展限制條約的支持等等,造成世界政經秩序大亂,拜登的政策顯然會要求,恢復以往國際合作的立場。

以上這些川普經濟學的變化,對台灣的影響除了美國關稅及TPP的國際關稅之外,其實是有限的。簡單說,台灣由於跟美中兩方都關係密切,不難去調整立場適應,尤其是目前以電子業為主軸的外銷經濟體系,與界的供應鏈密切的配合著,有左右逢源的作用。
 
大陸市場經濟浪潮襲來
鼓勵產業順勢而為

 
至於關稅的克服或匯率的風險控制,除了靠政府的協調努力之外,業者的產品附加價值的提高,及積極參與研究國際市場也是重心。換言之,在眾人都強調供應鏈經濟時,我們加強研究需求面經濟,將有其必要性。

其次,疫情下的世界經濟成長,由於第二波的發生,短期內恢復,已經變得不可能。大陸、台灣、越南、韓國和日本等都比歐美國家處於較有利的立場,造就了東南亞、東北亞、澳紐等地區的經濟合作,優於傳統歐美市場為導向的運作,這導致了一個明顯的趨勢,那就是以大陸經濟為中心的區域崛起。

檢討大陸的經濟崛起,自從川普上台後,就成為熱門議題,例如大陸的一帶一路政策,就一直在被嚴肅的批評。但是關於大陸的發展快速,歐美學者的系統性討論並不多,尤其是要透過蔡英文去了解大陸經濟發展的全貌,似乎很困難。當年那些研究日本第一的學者,都還在線上討論大陸經濟,就顯示西方學者,對大陸的現況的了解,尚差甚遠。

除了香港,台灣可能是全世界最容易研究大陸經濟的地區。好比西方媒體都有長駐大陸的記者,但是往往報導的重點會偏向非經濟議題居多,因為比較聳動,容易引起共鳴。對經濟發展的報導,都局限於官方的統計資料的發表為主,難窺全貌。那該如何理性的去看大陸經濟體呢?新加坡學者馬凱碩從兩千年來看,大陸、印度為世界經濟中心,在偏離兩百年後,回歸主軸,似乎順理成章。

除了歷史背景之外,還有以下理由:一是大陸過去三十年,抗貧政策成功,其發展供應側經濟的策略,成功的將GDP推上約十四兆美元(二○一九年)的水平,與美國約二十兆美元的經濟體,差距已經拉近。而其近年來外在循環經濟的比例,下降到約占GDP的三分之一左右,突顯出其內循環經濟的發展潛力。

二是再幾年,大陸努力在北部發展雄安區,與在南方發展的大灣區,如果成功,將大大有利其內部循環經濟發展,因為雄安可以緩和北京經濟區的擴展困擾,讓北方的經濟發展,跟上南方的發展速度。大灣區的發展,可以把香港的嚴重的居住缺憾,納入深圳和珠海的腹地,加以緩和,而同時讓香港的優越國際金融地位繼續保持。當然,從台灣的立場來看,這些都是有重要參加價值的。

三是大陸長期的介入非洲大陸的基礎建設,除了取得了發展所需的資源之外,也培養出華為和中興等國際級企業,及提升了基礎建設的建立能力。

以上屬台灣的外部影響,其趨勢我們無力主導改變,但是有絕佳的配合角色。
 
川普政府過後
台灣未來可順應拜登經濟的考量
 

活用科技與研發(R&D):以研發了解未來的趨勢與問題,並研擬solutions,最好是total solutions以往強調分工的概念,要用跨界的思維,升級價值。

舉例目前的科技部,可以用智能的概念跟政府任何部門(如農委會)合作,使傳統產業的價值,擴大提高。農業科學或科學農業加上有機、環保、生技的研究,遠景都是很可觀的,其主流技術多在美國,而市場在大陸及第三世界,台灣特別具有串聯活化的角色。

當前的世界各重要經濟體,在過去二十年,多國以供應側經濟為發展主流的趨勢,已有明顯失衡的現象。未來如果不即時予以需求側經濟發展概念加以調整,恐出現更嚴重的情況。台灣的經濟一向以製造業自豪,對銷售面的掌控相對較弱,如果增加對需求側經濟的掌控,必帶來無窮商機。

跨國合作:以資源互補/互惠,尋求任何可能的商機合作。跨國性合作,可以互通有無,擴大經濟效益,創造雙贏的成果。

許多與台灣缺乏外交關係的國家,台灣可以與其建立經濟合作平台關係,研究雙方的需求或基建,是有機會的。尤其是當下疫情蔓延的時候,台灣從防疫與醫療的角度切入,是有機會的。

台灣的e-government,起步很早,一直在世界排名居前,但是在應用上,卻有明顯受到官僚主義影響的現象,十分可惜。如果把瓶頸找出來,加以突破,成長是可期的。當大陸把互聯網的應用,當成另一個工業革命在發揮,而且初步成效已經可見時,而台灣似乎還在見樹不見林的階段,說優點的話,我們是關鍵性零組件,但看缺點的話,我們的未來成長,將只能仰賴這個市場。
 
放眼未來
台灣將能擔當許多產業要角
 

類似日本的經驗,台灣的經濟發展,自從被導引成供應側經濟發展外銷後,農業加工、紡織、塑膠業上下游體系先後完成,電子業更上層樓,在手機、筆電及通訊的生產方面,已經成為全球供應鏈中心。

川普上台後,抓住富士康,台積電到美國設廠,但似乎成效有限,因為美國的工資太高了,供應鏈也不完整,發展不如原先預期。但拜登上台後,如果降低關稅,恢復貿易秩序,透過溝通與交流,全球市場發展應將會比較穩定,尤其是大陸的內需市場的開放,會吸引更多的競爭者較勁,帶動成長。台灣企業,有的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