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頁面

原住民族學校 以原民觀點看世界

臺灣原民教育的新里程

魏鈺慈 2020-05-08

【文‧魏鈺慈】

山地原住民立法委員伍麗華提到實驗三法通過後,對於開設原住民實驗學校或班級,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都是持鼓勵的態度,宛如雨後春筍般,各縣市紛紛設立,回歸到實驗的精神是根據實驗三法其中實驗教育條例規定,保有特定的理念、哲學觀或教育理念而去創立,和現在為原住民爭取的原住民族學校和師資缺乏是不太相同的概念。

讓全民正確認識原住民文化
是首要重點


伍麗華提出,過去的教育現場,沒有把非主流文化放在裡面,造成全體國人對原住民不夠瞭解,對教育單位來說也是,可能有人誤認原住民僅有一種樣貌,但光是各族的文化、社會制度及傳說故事就有非常大的區別,需要讓大眾去理解原住民,早期書上沒有寫,甚至有人根本沒有原住民同學朋友,也沒去過部落,只憑家人朋友述說或電視上的印象形成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歸咎於資訊不普及,讓多數人沒有深入的看見原住民文化。

伍麗華從過去在學校、行政部門,便致力於讓大眾及教育部門去正確的認識原民文化、促進深入的對話,做出正確的決策,是大家要學習的功課,包括立法院、行政部會,都是很重要的基底。

對於國內師資培育,教育部是獨門生意,原住民族教育需要什麼樣的老師,提出和制法的人如果都不清楚,就沒辦法培育出需要的師資,但大家開始重視原住民族教育,是一件好事,如何在有限資源內達到預期效益是目前最重要的事。

伍麗華希望創辦原住民族學校,讓原住民學生既能以原民角度看世界,不失去競爭力,也不要忘記原住民傳統文化和族語。(圖/伍麗華提供)

原住民族教育、民族教育和族語教學是迥異不同的課程

伍麗華說道,她幾次和教育部長、次長、師培司長等人不斷的溝通討論,來釐清原住民族教育、原住民族學校、民族教育和族語教學的定義。
伍麗華談到,現今原住民教育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奠基在文化本位學習知識,以致產生學習落差,然而,原民語言文化都在流失,六、七十歲受過國民義務教育畢業的老人家未必習得傳統文化知識,課程取材只能尋求具備傳統知識的耆老,或跟隨父執輩從事山林的獵人身上去蒐整知識系統。

增加原民相關課程
師資額度 才能打造好的教學


從日治到現今的學校教育,對原民來說是去文化、語言的過程,所以需要耆老授課,現在的老師普遍沒有這些知能,希望透過教育部去培育具文化語言能力的一般教師,也開放耆老的名額,讓他們能夠成為原住民實驗學校、原住民重點學校或未來原住民族學校的師資,不可能對他們做師培,在某些課程上,採雙導師授課。

伍麗華主要訴求包含非原住民師培生在內,通識課程中能有原住民文化的相關課程,未來老師去教書時,能有正確原住民文化知識,才能融入於課堂當中。

伍麗華表示,在一般教育體制下的原民實驗學校、原住民重點學校,礙於師資,培育不出會說族語的學生,除非原住民民族學校的師資,從校長到所有職員都有族語能力,打造校園說族語的氛圍,並保有特定比例的族語教學語言,所以力推原住民族學校法,並創立原住民族學校,將此稱作「諾亞方舟保種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