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頁面

百萬創業大軍 亂世快打出招

創業精神不死 再掀燎原之勢

金麗萍 2019-06-13

在臺灣的土地上,創業故事傳唱不息。不同年代,述說風味各異的創業佳話。

三、四十年前,郭台銘、張忠謀代表早期臺灣科技創業家。今天,政策工具點火,再輔以大規模的法規鬆綁,從5G、AI、大數據,到再生醫療,創業之火,再現燎原之勢;成千上萬的創業家,正帶著成敗未卜的商業模式、砍掉重練的轉型大計,四處碰撞卻屢敗屢戰的精神,為的是闖過五年存活率百分之一的死亡魔咒,一圓創業夢,成為未來的郭台銘、張忠謀們。

土城小工廠 變身鴻海王國

四十五年前,土城工業區內,一家黑白電視機旋鈕的小工廠藏身於此。四十五年後,小工廠成了富可敵國的鴻海王國,轉投資事業遍及全球,關係企業高達八、九百家。

臺灣的創業環境如何?各人詮釋不同。但不論是荊棘滿佈也好,一片沃土也罷,終究,它造就了鴻海。郭台銘既無傲人學歷,也不見顯赫家世,如今,以規模稱王,在臺灣上市櫃企業中,屢屢拿下「營收王」的封號。

李國鼎慧眼 張忠謀不負所託
 
再將鏡頭轉向台積電。三十多年前,張忠謀被前總統府資政李國鼎大力延攬返國,在他筆下,撰寫的是另一部創業鉅著。張忠謀擔任經濟部旗下公法人工研院院長、董事長等職,接著參與催生台積電,一路打造台積電成為全球最大的晶圓廠,外資占比高達到八成左右;台積電也是臺灣股市的獲利常勝軍,二○一八年稅後純益達三五一一.三億元,較前一年成長百分之二.三。

鴻海、台積電於本土紮根,前進世界插旗;在臺灣,類似的創業故事,不知凡幾。只是,隨著大陸、新加坡、東協等四面刮起的創業狂潮,臺灣舉世稱奇的創業精神,如何才能再造勝出優勢?
 
拜杜法案 
成就美國創新領導地位

 
對臺灣而言,校園的創新資源,是一塊亟待開發的處女地。最近,政府出重手,祭出加強版的產學合作戰略,科技部長陳良基認為,它是連結產、學之間的重要橋樑,更可望藉此刺激釋放校園的創新創業動能。被賦予重責大任的產學合作方案,火速串聯百業,從5G、AI到連鎖咖啡店,都可見產學合作機制串流其間。

國立陽明大學榮譽教授,同時也是長安醫藥集團董事長吳榮燦,同時具有產學的跨界經歷,而他從教授到創業家的轉型之路,深受美國「拜杜法案」所帶來的啟發,他體會:以校園的創新能量推進產業,它的力道竟如此驚人。

吳榮燦分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受惠於拜杜法案,所締造的經典案例。他表示,美國拜杜法案通過將政府經費支持的研發成果下放各大學等執行機構;結果,MIT以三十年來師生合作產出的研發成果所衍生的創新產業,市值達四千億美金,相當於新臺幣十二兆。吳榮燦進一步強調,MIT的成就,印證就產學跨界聯手打造新創事業而言,師生所組的創業團隊,因知識背景相似,易於互動溝通,成功機率也較高。

從事抗衰老中藥新藥開發的長安集團,在它的背後,連結龐大的潛在商機。此時,仍在立法院奮戰的《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草案》,彷彿就像三、四十年前,美國校園的《拜杜法案》,它正在醞釀新一波生技產業的驅動力。

專家雲集,為產業升級獻策。

一張小貼紙
讓智慧製造無痛上路

 
四月底,一場未來工廠戰略論壇在北科大集思國際會議中心展開。論壇主題討論如何導入5G、AI等智能製造,這是一項涉及產業轉骨的大工程;台上的分享者,個個是掌管規模百億以上的製造業A咖企業如鴻海等。

只是,會場內的大格局、大戰略,對於場外的中、小、微型企業而言,卻像是難有交集的平行線。根據「2018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顯示,至二○一六年底,臺灣中小企業家數達一四三.七六萬家,資本額在三千萬以下的家數達一四三.二一萬戶,這些中、小、微型企業,鎮日低頭守著眼前的機台,它們雖是落伍老舊,卻是一家大小的生財器具。所以,智能製造雖然偉大先進,但如何在不停運轉的機台端導入,卻是在中、小、微型啟動的第一步。

這時,出奇不意的創業小點子,在校園內醞釀成型。中央大學校園內,由研究生張焜傑主導的智慧貼紙專案計畫,在智能製造的龐大工程中,可望成為順利達陣的關鍵。張焜傑分享,智能製造工程浩大,其中,一項很重要的精神在於大數據蒐集;但對於臺灣上百萬家的中小企業、微型企業而言,工廠內的每一部小機器,都形同印鈔機,導入智能製造,不可避免的停機動作,形同斷炊。張焜傑試圖解決問題的創意由此而生,老闆們將具有光學條紋技術的智慧貼紙,張貼於運轉中的機台,即可達蒐集工廠內相關數據的目的,讓智能製造在綿密交錯的中、小、微型企業網內接上地氣,全面動起來。

企業藉由併購,可望達成灣道超車、後發先制的目標。

快打出招 亂世求生
 
從零開始的創業之路,需要全新的商業模式;而企業轉型整骨、彎道超車,則猶如二次創業,少不得砍掉重練的決斷力。

成立六十六年的復盛應用,經歷上市、下市,轉上興櫃、再登上市的重大轉折,過程中,交互運用併購策略;去年第四季,復盛再次上市、重新歸隊。二○一八年的毛利率達百分之二四.六,算是二○一一年來的新高。證明老企業也能有新生命。

保瑞及環球晶,均為櫃買市場的模範生,雙雙寫下彎道超車的併購佳話。保瑞靠併購宇泰欣藥業、益邦治藥,在企業的營收、毛利、營業利益及淨利等,創造數倍成長。

環球晶的併購手法,更見犀利。從對岸中國大陸,飛到太平洋彼岸美國,再回到東亞日本,接著,遠征北歐丹麥、東歐波蘭;進一步深入中東以色列;繞完世界大半圈後,在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再寫下佳話。現在,環球晶晉升為全球第三大矽晶圓供應商。

劇烈變動的全球經貿環境,已成為企業存活最大的天敵。市場上,不時上演昨是今非的劇本,看來,除了精準佈局,唯有快打出招,才能在亂世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