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頁面
- 搜尋結果:反送中
搜尋頁面
除了槍 撿得到金融商機嗎?
反送中效應加速擴散
金麗萍
2019-11-07
只要變動,就有機會,特別是長有四隻腳的錢。除非是長處安逸的舒適圈裡,讓人聽不到外面的風吹草動,甚至無感於炮聲隆隆。
東方明珠 嚴重走音
香港走調,在亞太地區不時發出尖銳的走音。對臺灣而言,正值總統大選時刻,輿論搶報:「小英總統檢到了槍」;只是,作為亞太金融中心的香港,出現劇烈搖晃,我們除了短暫作戰的政治槍枝,還能檢到什麼?
從今年二月十三日開始,香港反送中事件快轉近兩百五十天;躍上媒體的混亂場景,舉世震驚;有四隻腳的錢,飛奔逃離現場的速度,尤其嚇人。錢跑去哪裡了?同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新加坡,自然成了首選,據傳,相近的這段時間,有超過五百億港幣流出香港,流進新加坡的新加坡幣超過八百億元。
臺灣呢,也進補了一番。根據經濟部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港資來臺投資金額達三.四億美元,近達百億新臺幣,較去年同期約一.一億美元,成長約二.三億美元。
小處著手 靠碎步前進
反送中效應所引發香港資金大逃亡的議題,少不了再把臺、星兩地拿出來較量一番。只不過,政府談國家理財,應開始思想從小處著手、先理自己國家的財。
建立臺灣成為亞太理財中心,向來不缺計畫。只是,計畫太大,得找到可以立刻動手做的切入點(Starting Point)。在創業圈裡,盛談精實創業(Lean Startup),強調動手作的即戰力,這套創業模式,輕看營運計畫書的價值,甚至誇張地形容:計畫書自印表機列出來的同時,世界早已改變了。高舉數位金融的臺灣,開始積極揣摩速度感。
成為亞太理財中心,臺灣,從二○一二年談到今天,看似恢宏氣度,企圖心滿滿,但似乎仍在「談」之中打轉。去年,由金管會推年的「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再一次將政策精神雷同的「打造國際化理財平台」,列為重要關鍵績效指標(KPI)。
忘了我是誰 臺星港出身不同
忘記歷史,會失去比較的基礎。香港、新加坡、臺灣,都很小,但卻有不同的出身。正如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所言,香港、新加坡所具有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很重要的因素源自出身轉口貿易的歷史背景。依楊金龍所言,將香港的錢轉移至新加坡,可能只是一個按鍵(Click)的工夫。
從香港「反送中」事件,臺灣所聞到的錢味,恐怕與星港不同。具有不同經濟內涵的臺灣,對資金具有不同的吸引力,錢進臺灣的路徑,也不盡相同。
近年的兩岸關係,在臺灣投資環境政治風險項下,形成重大減分;只是,當全世界掉入一場嚴重的失序混亂時,兩岸問題滲入不同元素;這時,重新置於全球快速變動的投資決策看板上,臺灣能否負負得正、被納入一籃子內?仍待觀察。
現在,資金仍持續湧進臺灣,落腳處除了在進出頻繁的投資市場外,設廠生產也所在多有。經濟部趕在雙十國慶前報喜,公布與英商戴樂格(Dialog)等十三家國際大廠簽定投資意向書(LOI),也頒發十大傑出貢獻外商獎,並宣佈今年外人投資創新高。
資金破門而入 試驗場域成形
外人投資不振,已是臺灣多年的痛,現在,終於守著雲開見月明。被外界視為具有臺灣水牛精神的經濟部部長沈榮津喜形於色地表示,今年前九月外商投資臺灣持續轉正,成長百分之九.四,全年可望創新高,打破去年一百一十四億美元的記錄。除錢進臺灣的外資,再加上臺商回流超過六千億的資金,早已構成資產管理重要的試驗場域,是一個可以立刻動手作的Starting Point。事實上,面對資金潮,各大金融機構也開始以小碎步急急前進,就等相關管制進一步鬆解,加大步划。
有感科技 為投資有感打底
面對破門而入的錢潮,臺灣金融界展開跨界。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一生奉行的重要投資原則就是:不投資自己不懂的事。
現今,對投資界而言,充滿各式新鮮名詞,嚴格說來,只投資自己懂的標的,要做的功課可不少。今年九月下旬,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主辦的「掌握科技前瞻趨勢.發掘未來投資價值」的研討會上,不難體會投資界探究科技奧秘的急迫感。
科技背景出身的復華證券投資信託副總經理黃壬信在簡報中指出,從二○一六年至二○二○年,短短的五年間,在物聯網產業革命下,已出現改變世界的各式「元年」之說。要讓金融界的資金找到出口,當然不能對科技無感;而創造有感科技,需要有溫度的應用,它不會是實驗裡的雛型品,或展示櫥窗內的概念機,而是在生活中的有感應用。
從科技再到金融投資商品的設計,就是投資界的強項了。當金融與科技聯手參與「兩人三足」的競賽,誰決定速度,至關重要。
當金融與科技聯手參與「兩人三足」的競賽,誰決定速度,至關重要。
創新vs.風險 挑戰平衡感
十月初,期交所上市美國那斯達克100,引來市場大動作,在期交所持續推動與國外指數標的連結的商品下,已使得期交所成為除了美國以外,唯一同時具有美國道瓊期貨、美國標普500期貨以及美國那斯達克100三種商品的交易所。
香港外逃資金,泰半流入大門廣開的新加坡,而臺灣金融大門的鑰匙握在誰的手裡?是管理外匯的中央銀行?還是負責金融監理的金管會?一直予人保守形象的金管會,對於金融創新,向來態度一致:金融創新必需在創新與風險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