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橋樑

輔仁大學代表團參加南京大學舉辦的技術社會人文治療國際會議載譽歸國

廣告部 2019-11-04

【文‧黎建球、蘇嫈雰 圖‧吳宜蓁】

各領域菁英群起演說

由南京大學哲學系、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以及韓國人文治療學會、江原大學人文研究所共同主辦這次會議。美國馬里諾夫教授(Lou Marinoff)、臺灣黎建球教授(Bernard Li)、韓國李英儀教授(Young E.Rhee)擔綱主題演講。

開幕式是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潘天群教授,他說:「科學技術的發展並不能代替人文的作用。醫療技術在某些情況下能夠讓人起死回生,但它不能阻止自殺的人。人文關懷才是醫生工作的常態。哲學諮詢、哲學踐行作為一個行業並在上世紀末介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幫助人們,他們是踐行中的哲學。」潘天群教授特別在開幕致詞中感謝黎建球教授帶領臺灣團隊支持這次會議。

 

透過此次會議的舉辦,轉出科學與人文兼容並蓄,技術社會人文治療確實可以成為搭建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橋樑。

夢境與哲學水乳相融

輔仁大學哲學系邱建碩系主任發表「論邏輯應用於生活的可能性」。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思考「如何將邏輯應用在生活之中」,但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可避免地得要回答「邏輯能夠應用在生活之中的可能性何在」這個問題,如果我們關心究竟是基於什麼,可以將「邏輯」應用於「生活」之中。其次,華梵大學哲學系呂健吉副教授發表「夢與哲學諮商」。

本文以夢與哲學諮商為題,希望能夠透過夢的題材來從事哲學諮商,或可說是想從哲學諮商的角度來為當事人解夢,進而能夠處理其人生問題與困惑。哲學諮商在處理人的心理問題時,不會把人的問題視為心理疾病,而是為當事者在面臨困境時,其價值觀和邏輯思考碰到矛盾與衝突而無法化解澄清。

以夢來做為哲學諮商的文本,正好可以透過夢境的非理性、非邏輯性和其矛盾性去思考其人生所面臨的困境。透過夢境的聯想去詮釋其現實人生,同時也善用哲學諮商中哲學對話技巧與夢對話。另外,能夠透過夢境的詮釋來澄清當事人本身的認知構成,透過夢的解構讓其以更多元的角度來思考自己人生問題;並以夢的外化讓當事者更客觀清楚地看待自己問題,引發熱烈迴響。

現代人的文明病

接續,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蘇嫈雰助理研究員發表「哲學諮商如何消解『滯行』」一文。空心病呈現生活實際樣貌主要就是「滯行」,本文以先秦儒家經典《論語》、《孟子》文本為依據,探討哲學諮商對「滯行」採取的觀點。

論述的重點包含如下:一、前言:為何要談「滯行」(個案的情境—困而不行;沒有行動)以及談「困厄逆境」的遮蔽及開顯指出智慧之道;二、哲學諮商對「滯行」的觀察:肯定「滯行」有其價值,辨析是人情過不去(內在情感的遮蔽;不為)或事理不明白(思考問題的謬誤;不能),以「衡人情」分析內在情感遮蔽及「度事理」的觀點談理性思考開顯的可能。三、內外夾輔談消解「滯行」的可能進路:以內而言「情感世界的梳理開顯」(無感;慍;無能為力)以及就外而論「反駁謬誤的推理思考」(意識的喚醒;稱情的行動;合理的風險)作為消解「滯行」的可能進路;四、結語:從個案「滯行」及對「困厄逆境」採取的觀點(主觀的認知不順己意稱困逆;客觀的情境非己所願稱厄境),確實可以提供現代人反思困厄逆境不是為了成為君子,而是透過困厄逆境更加深刻認識自己,開顯自我情理境界。哲學諮商消解「滯行」確實可以為現代人面對「空心病」,提供不同的思考途徑。

人文與科學的橋樑

此外,東吳大學哲學系黃筱慧副教授提出「Bridging Self and Other--Paul Ricoeur's Hermeneutical Practice and the Project of the Narrative in Time」運用擅長的呂格爾詮釋學,提出哲學詮釋學式的人文治療路徑。

在各種多樣之中,人文科學之詮釋學模式,可以提供我們找到一個切入點,這個可能性的切入點,透過哲學詮釋學,被轉換為兩個具有差異的存有之在彼性(the Being of the there)時,這一種方法的過程,即是一種哲學諮商對於哲學詮釋學的境遇感展現法,與運用彼處的存有開展,在時間的流動中處理自我與多元他者的諮商關係,使我們面對多元他者的場域,轉換為一種哲學諮商的可能。

真理大學蔡維民教授及長榮大學聶雅婷副教授賢伉儷聯袂出席共襄盛舉,參與發表論文。還有,五位博士生黃立森、朱慧敏、王如雁、王授民、吳靜雨精湛的論文內容,後起之秀表現不凡,可圈可點。

事實上,無論中臺韓針對「空心病」均有為數不少的學者提出對治的良方,可見「空心病」確實是本世紀需要積極面對關切處理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