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頁面
- 搜尋結果:386期
搜尋頁面
貿易戰還是統計戰?
朴漢真
2018-06-01
「從技術上,如果統計學家能更好地捕捉在矽谷開發、在全球智能手機嵌入的軟件的價值,美國的貿易逆差有望減半,」谷歌首席經濟學家Hal Varian說。
英國金融時報的德爾菲娜•施特勞斯(Delphine Strauss)報導,「目前收集數據的方法並不能正確地反映現代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而iPhone的實體産品是常被引用的例子。儘管美國的進口數據反映,一部手機的零售成本全部來自中國,但實際上中國只附加一小部份價值,因爲這些手機是採用世界各地的零件並在中國組裝而成。大部分利潤也流向了美國的蘋果(Apple)公司,而非其中國供應商」。
兩位專家見解一致,同時向我們抛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是「美中之間存在的是貿易戰還是統計戰?」其實我們不用提到供應鏈或價值鏈,單純從統計角度也可以看到美中之間發生的問題。
雖然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額和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額不可能一致,但至少要接近,但實際上美中間貿易統計差距太大了。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二○一七年美國對中國的逆差額是三七五二億美元。
然而同一時間中國商務部統計,中國對美國的順差額是二八二一億美元。由於美中按各自統計爲標準,因此美國以逆差額太驚人爲借口壓迫中國,而中國則堅稱貿易不均衡沒那麽嚴重。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數值差距之大的原因是什麽?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第一,出口國和進口國的統計方式不同。依國際慣例,出口統計應以離岸價格(FOB)、進口統計應以含運費及保險費在內的到岸價格(CIF)爲原則,因此進口國的統計值比出口國的至少多出一○%以上。如果說,美國對中國的入超金額越大,以及美國國內物流費用越高,都使得美中間的貿易統計數值相差越大。
第二,經過香港或第三關稅地區的對美再出口(re-export)是原因之一。例如,中國對香港出口及對美出口是分開統計的,但到香港的出口産品中,一部分經由香港中介商而再出口到美國。
然而作爲進口國的美國,凡是直接來自中國的進口貨或經由香港的進口貨,全都總計爲從中國的進口貨。香港以外的其他地區也能統計到對美國或對中國的再出口額。就大部分的再出口而言,中國産品經由第三地區輸往美國的金額,遠比美國産品經由第三地區而到中國的金額還多,這是美國和中國貿易不均衡的另一種結構性因素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