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頁面
- 搜尋結果:柯文哲
搜尋頁面
雙北合體 藍選情看漲
柯文哲高姿態走自己的路
魯智淺
2018-06-01
民進黨選對會五月十六日確定自提市長,《旺旺中時》跟《美麗島電子報》不約而同在五月十四日公布台北市長民調。《旺旺中時》民調顯示,在丁守中與柯文哲對決時,丁守中將以四二.七%勝過柯文哲的三六.五%;即便是綠營推賴清德出戰,丁守中仍將以四○%支持度,勝過柯文哲的三二%與賴清德的一三.二%。
親綠的《美麗島電子報》民調也顯示,在柯、丁對決的情況下,柯只以四一%比四○.九%險勝丁守中○.一%;在三人對決情況下,支持度依序是柯文哲三○.七%、丁守中三○%、賴清德二二.六%。
到了五月二十一日《聯合報》公布的民調則顯示,丁柯對決時,丁守中將以四一%比三九%勝出;如果是三人參選時,丁守中、柯文哲、賴清德的支持度為三六%、三三%、一九%。如果民進黨推姚文智或呂秀蓮,綠營的得票會更低,但對丁柯之間差距影響不大。
柯高姿態自陷僵局
小英雙北布局缺一角
在丁守中通過國民黨初選時,外界多數不看好國民黨選情,但民進黨確定自提人選後,短短幾天之內,柯文哲與丁守中就出現「死亡交叉」。一般的論點多認為,這是因為柯文哲「兩岸一家親」言論反覆,同時引發藍綠選民的不滿,導致藍綠各自歸隊;但這樣的講法,似乎過度膨脹兩岸關係的影響,忽略了其他因素。
根據媒體的報導,蔡英文原本其實是傾向禮讓柯文哲的,但柯文哲五月一日密會選對會成員的高姿態,講出「不論(民進黨)派不派人,我都有勝算」,徹底的惹怒民進黨,也成為決裂的關鍵。
對蔡英文而言,禮讓柯文哲跟徵召蘇貞昌的背後,其實是相同的邏輯。雖然明知蘇貞昌打敗侯友宜的機會渺茫,但蘇貞昌是民進黨大老,又是「老縣長」,一旦敗選,怨不得蔡英文、沒道理牽拖中央執政不得民心,只能概括承受、完全負責。如果提名游錫堃、吳秉叡,就沒有辦法達到「防火牆」的效果。
同樣的道理,如果再禮讓柯文哲,年底大選雙北都不是蔡英文的責任,十一月二十四日敗選當天,只需要秘書長下台就夠,總統兼黨主席就不必被檢討,更沒有下台負責的問題。
合理的狀況是,蔡英文與柯文哲間應該早有禮讓默契(甚至是協議),既然與「大人」早就講好,柯文哲理所當然認為蔡英文必然做了一定的溝通,選對會成員應該也心裡有數,所以並沒有擺出太低的姿態。誰曉得蔡英文在黨內什麼都沒做、什麼都沒明說,柯文哲以為有默契的「自信」,反而成為壓垮與民進黨互信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民進黨提名自己人的態勢底定後,柯文哲為「兩岸一家親」道歉的言論,其實並不是天真的以為這樣就能改變局勢,而是藉此留下未來的「相罵本」,營造「我不負民進黨,是民進黨負我」的氛圍,先鞏固綠營選民的支持,邊緣化民進黨自提的人選,才能跟國民黨爭勝。但沒有料到,原本不被外界看好的丁守中,卻在短時間內就追上柯文哲的民調。
在民進黨確定自提之後,仍有微弱的聲音,希望柯文哲跟民進黨間,能夠再以上次「兩階段民調」方式整合,由民進黨提名人和柯文哲比民調高低,最後只提名一人。但以柯媽媽和柯文哲近來的發言,雙方未來幾乎看不到整合的希望。
柯自組議員大軍
壓縮藍、綠空間
年底的選舉是市長、議員、里長三合一,三者間的交互影響,其實遠比外界想像的深。一個主要的市長候選人,如果沒有足夠的議員候選人支持,不僅不利於整體氣勢的營造,選民也很難想像其未來施政能獲得議會的支持,能夠大刀闊斧的施政。
即便綠營部分人士希望未來能夠整合,但在民進黨表態要自提人選之後,柯文哲勢必得開始招兵買馬,組織自己的議員大軍。此舉自會加深與民進黨議員的矛盾,使整合希望更為渺茫。
可以想見,今年底的議員選舉,除了原本的藍綠橘黃外,柯文哲嫡系部隊或是與時代力量、社民黨之間的結合,勢必也會有一定的聲勢。國民黨原本以柯文哲可能和民進黨合作沙盤推演的議員提名,如今看來就略嫌保守,應該認真考慮是否要補提更多新人。
民調超越柯文哲,丁守中陣營內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是藍綠基本盤逐漸歸隊;另一派則認為是丁守中的個人特質獲得選民青睞,並主張未來應該進一步強化兩人間的對比。不過,相較於柯文哲鮮明的個人特質,丁守中給選民的印象其實並不深刻,認為要以個人特質決勝的一派,顯然對自己過度有信心。
國民黨中央被戲稱為「無主席」,丁守中最近也沒有特別的選舉動作。丁守中民調超越柯文哲的合理解釋是,選民已經開始把這場選舉定位為蔡總統的「期中考」,而且願意把票投給站在蔡英文跟民進黨對立面的人。但柯文哲在策略上勢必要和民進黨站在同一邊,才能邊緣化民進黨的候選人;柯文哲原本認為能拿到的藍營選票,恐怕也會因此進一步流失。
孫子兵法有云:「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丁守中目前領先的原因在於,在政治光譜中站在正確、有利的位置。丁守中未來自然不應該主動求戰,甚至去形塑兩人特質的對比,而應該思考怎樣維持在有利的戰略位置,吸納最多對蔡英文不滿的選票。
即便丁守中跟柯文哲的民調已經黃金交叉,但丁守中仍舊缺乏眾望所歸的人氣。今年的台北市選戰,「小雞抬母雞」遠比「母雞帶小雞」來的順理成章。藍軍議員提名如果過於保守,反而不利於營造勝選的氣勢。
丁侯雙北出擊
蘇單兵作戰、左支右絀
民進黨和柯文哲「分手」之前,外界多認為北市已是柯文哲囊中物,新北才是真正勝負的關鍵,才是縣市長選舉的領頭羊。但在北市「變盤」之後,藍綠關注的焦點都從新北移回台北,新北自然也不再具有藍綠對決的指標意義。
五月初《聯合報》的民調顯示,新北市長選情相當冷清,僅五一%選民關心新北選情,四三%選民並不在意;而侯友宜獲得四五%選民支持,蘇貞昌僅獲得二六%支持。雖然一般認為,民進黨中央執政不力導致綠營支持者不願意表態,實際上藍綠的差距不可能這麼大。但選情冷、無法激起藍綠對決,其實都對現任者有利。
目前看來,民進黨在北市很難有強棒出征,提名的人選不要太弱,拖累蘇貞昌的選情,就已經「阿彌陀佛」了。在北市綠白廝殺的情況下,蘇貞昌所有雙北合作的政見,也都無用武之地,遠不如國民黨的願景來得可行,更不要說還有「深澳電廠」這個致命、難以辯護的包袱。
年金改革預計七月上路,屆時除了衝擊軍公教外,對於經濟、景氣也會有一定影響。如果丁守中、侯友宜能夠穩扎穩打,不躁進、不犯錯,理論上都有很大的贏面。如果因為民調看好而志得意滿,把民眾對蔡政府的不滿,誤認為是民眾對自己的肯定與喜愛,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