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頁面
- 搜尋結果:382期
搜尋頁面
一帶一路 Vs「心」南向 銀彈及在地優勢大比拼
不再從臺灣看天下 新南向強調要有心
姜統掌
2018-02-02
「新南向政策」是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參選總統大選時主要的政策之一。
鑒於新南向政策的啟動是我國重新定位國家在亞洲發展重要角色,創造未來價值的重要經貿戰略一環,蔡總統特於就任後三個月(二○一六年八月)召集「對外經貿戰略會談」,並在會中通過「新南向政策」政策綱領,明確揭示新南向政策理念、短中長程目標、行動準則及推動架構。
先前官方已成立實體單位「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與資訊公開網站新南向政策專網,並積極創立各種教育制度和語言教育政策,吸引東南亞學生來臺就學,以創造未來雙邊人脈建立與人才流動。
為加強整合及協調政府在推動加入各項夥伴協定及新南向政策之立場、資源,並為展現推動相關經貿政策之決心,隨後在二○一六年九月於行政院下成立「經貿談判辦公室」,預期提升對外經貿談判及經貿政策之協調效能。
跨部門事務及辦公室操作
據此政策綱領指出,新南向政策是整體對外經貿戰略的重要一環,作為亞洲及亞太地區的重要成員,臺灣必須因應全球情勢變化及區域整合趨勢,作出相應的調整。啟動新南向政策,是為我國新階段的經濟發展,尋求新的方向和新的動能,並重新定位臺灣在亞洲發展的重要角色;同時,亦藉此開啟我國和東協、南亞及紐澳等國家廣泛的協商和對話,期能建立緊密的合作。鑒於區域經濟整合近年發展愈趨興盛,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為政府最重要政策之一。
該等協定顯示FTA規定愈趨細密,自由化程度更為深廣,涉及多數部會。另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為我重要貿易夥伴,推動新南向政策,與該等國家在科技、文化與經貿等各層面廣泛交流合作,亦涉及眾多部會事務。復以推動我國加入高品質高標準協定所須進行之經濟體質調整、調和國內國際法規均牽涉各部會,顯示政策協調及整合為重要關鍵,乃有設定在行政院下之辦公室作法。
五大智庫串聯
說明會研討會周周開
整合地方政府、民間團體、非政府組織(NGO)、海外僑民和臺商組織等資源,推動與新南向國家間的合作,則是政策操作的重點。其中,國內堪稱龍頭的五大智庫(工業技術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資策會、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積極協助國內企業獲得新南向國家最新市場情資,更是以逐年數百萬預算方式,承包六大國家的總經產業研究,更肩負與當地智庫串聯的功課。
新年度經濟部掌控二十八億餘元預算下,可由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維護的「新南向政策官網」中,便有新南向十八國相關國家概況、產業概況、臺商資訊、經商實務、聯絡資訊資訊,在政策預算支持,各種拓銷團、說明會、研討會,可以說是連續不斷,甚至分赴臺北、臺中、臺南及高雄等地舉辦。
為配合新南向政策,各大學積極南進招生舉辦臺灣高等教育展,日前更創下我九十九所大專院校赴馬來西亞的招生活動。創舉包含擴展和深化雙邊教育合作平台、提供獎學金,也將建立產學合作專班及外國青年技術專班等。根據教育部統計,二○一六學年度新南向國家約有二萬八千人在臺灣大專院校就讀,規劃每年能以二○%的速度成長,到二○一九年可達五萬六千人。
在去年底,由經濟部工業局發包,工業技術研究院旗下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Knowledge Center,IEK)串聯,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進行《心南向 新成長─分享深耕新南向的台商故事》新書發表會。該書採訪已在新南向國家布局多年、經營有成的三十一家臺灣企業,如鋼鐵業的龍頭中鋼公司、IC 設計業霸主聯發科技、深耕菲律賓的中國信託、泰國筆電市場市占第一的宏碁電腦、走出國際品牌路的醫療器材公司雃博、國際級統包工程領航者中鼎集團、打入印尼國家電力市場的伸昌電機,以及開創智慧農業無人機的經緯航太等。
這些企業布局,橫跨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六國,聚焦「智慧製造與金屬產業」、「服務產業」、「電子與資訊服務業」、「民生產業」、「能源與基礎建設」五大產業,再再呈現臺企發力重點。
以心南向取代新南向
不再以臺北看天下
工研院IEK主任蘇孟宗表示,人口總合超過二十三億的東協與南亞市場正在蓬勃發展,加上與臺灣地理位置接近,預期在接下來幾年,東協與南亞應該是最有機會與臺灣經營合作關係。新南向政策成功的關鍵在於以人為本,互利雙贏,臺灣業者必須長期深耕、用心經營,需要更進一步做到「心南向」。
「新南向政策」在經貿合作面上要改變臺灣企業過去以東協及南亞作為生產基地的出口代工型態,轉而與新南向國家建立雙向的產業合作、交流。未來臺商對外投資動機面要從成本導向的防禦型投資,轉變為市場導向的擴張性投資;在模式面要從在各國生產或銷售相同產品,轉向因地制宜,同時要提高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如由出口單項產品或服務轉向軟硬整合的系統輸出或整廠輸出。然而,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是這三十一家新南向典範(參照附表十二位產業領袖談致勝秘訣),幾乎都是二十餘年前便至東南亞發展,在開彊闢土過程中,遭遇到勞工問題、匯兌大幅波動等,莫不需要渾厚的資金和人脈資源。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過去局限於科技、農業和能源等,此次擴及醫療、文化和觀光等各層面,並整合地方政府、民間團體、非政府組織(NGO)及海外僑民和臺商組織等資源與力量,更重要的是,過去政策設計為單向交流,並以拓展對方的市場為主,此次則強調雙向互動交流,希望藉由該計畫的推動,達成建立緊密的「經濟共同體意識」目標。
一帶一路
中國大陸經濟外交大戰略
早在二○一三年九月和十月,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合稱「一帶一路」。它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將充分依靠中國大陸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
整體「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聯結共同利益。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中國大陸與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一帶一路」徹底改變之前各自點狀、塊狀的發展格局;橫向來看,貫穿中國大陸東部、中部和西部,縱向看,連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並且不斷向中亞、東盟延伸。這將改變中國大陸區域發展版圖,更多強調省區間的互聯互通,產業承接與經濟轉型升級。
整體一帶一路政經戰略規劃包含了六十六個國家,占全球總面積的四一.三%,占全球人口數的六六.九%,占全球三○%的GDP經濟規模,總值高達二十一兆美元的大戰略。將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建設資金的絲路基金,增資千億元人民幣(約四千六百億元新臺幣),還將以各種方式提供超過七千億元人民幣以上的基金或貸款。最終投資將達九千億美元(約廿七兆新臺幣)的一帶一路計畫,將是全球史上單一國家發起的最大規模的海外投資行動,也將成為繼美國主導重建二戰後歐洲的「馬歇爾計畫」後規模最大的經濟外交項目。
不僅僅是十個國家
別用臺灣觀點看待
台灣經濟研究院專司東南亞產業的研究二所所長張建一指出,東協早在一九六七年成立,分別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後來增加汶萊、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共十個國家。加上印度這個大國,各個國家種族均不同,文化及生活習慣更是岐異。
以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馬來西亞為例,它是多元種族國家,主導政治為馬來民族,占總人口逾五成。
根據該國憲法規定,國教為穆斯林,但其他種族不受約束。占總人口四分之一為華裔,在經濟及貿易領域扮演主要角色。印度裔馬來西亞公民占總人口大約七%,原住民約占一成,其中包括印度教徒、穆斯林、錫克教徒、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及佛教徒。
發展至今,馬國形成多元的文化和社會環境,再加上其國土總面積約三十三萬餘平方公里,人口僅三千餘萬,是臺灣近九倍,廣大的腹地也成為外資看中的優勢之一。
然而,新南向不是新鮮事,更不是必然獲利。台經院研究二所副所長花佳正補充,面對風險,國人更應該在商言商,唯有對方對產品或服務有興趣,甚至是當地所缺乏的,才會有最大的利基。
例如,馬國可說是地廣人稀,對於生物農業或自動化取代人工,目前可說是方興未艾,如果業者投資於高人力需求行業,恐將鍛羽而歸。而地處赤道附近,或是過去歷史演變,有些特色是如「人小、店小、路小」的「三小」,或是「浪漫、散漫、傲慢」的「三慢」說法;又如,齋戒月期間規定日出到日落不能進食,也不能喝水,連口水都不能吞,就是呼應印尼人四海之內皆朋友的理念,讓你在齋戒月體驗一下沒飯吃的苦;印尼人借錢不能不借,但可以少借,不借就是看不起他等。除了尊重當地人的宗教文化,更要用心去交流,才會獲取更大的商機和經營空間。
拿出優勢 臺灣才有新未來
全國工總理事長許勝雄坦言,臺灣有過經濟奇蹟,在全球產業鏈扮演重要的角色,時至今日,發現很多的經濟體已轉變,面對新時代來臨,必須要有新思維。
東協市場近幾年成長快速,GDP已來到五.一一兆美元,未來五年經濟成長率達六%,比全球平均成長率三.一%還多出一倍,以前臺灣習慣將東協當成製造基地,但此運作已經過時,隨著新市場延伸,印尼人的消費能力在累積,東協市場因為擁有人口紅利,商機無限,未來如何深入東協市場分享商機,是一大課題。
相較於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新南向政策」是我國對外經貿策略的一環,執政者預期未來幾年中國大陸將邁入經濟結構調整期,東協及南亞國家經濟快速崛起,已成為世界經濟成長的新亮點,政府推動此項政策就是要協助企業認識新成長動能,才能掌握新市場商機。
然而,體認到地域的不同,除了當地人的語言之外,英文將是必備的溝通工具。在心態上,徐國勇強調,揚棄自大的大國思維,別用五千年文明古國看待所謂蠻夷南疆,也別用二十年前或十年前的臺灣來看東南亞,以人為本、因地制宜是當下國家的政策,更是必要的商業交往理念。
著眼於龐大內需市場和人口紅利優勢,擁有廣大土地及豐富天然資源的東協逐漸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更是兩岸積極角力所在。加上,自二○一六年起,涵蓋六億五千萬人口且內需強勁的東協十國組成經濟共同體,彼此間的貿易近乎免課關稅,而未來待RCEP啟動後貿易範圍將涵蓋約三十五億人口的市場,前景可說是無可限量。
企業進行跨國投資時,仍需注意能否控制產品生產成本、法令限制、環保要求、當地員工溝通與基礎建設等面向,否則產生誤判,資金無法抽離,將是可能的風險。其次,在短期資金大舉搶進,包括基本工資、房價以及資金利率成本持續提高,做好成本控管,引進自動化生產設備提高效率,亦將會是後續可能面臨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