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時事
- 科技風雲
科技風雲
AI是否正在扼殺創意?
編輯部
2025-07-11
AI與創意不僅關乎技術選擇 更是人類自我理解的文明考驗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的迅速普及,從文學創作、視覺設計到廣告產業、影視娛樂,AI正逐步取代人類在創作流程中的角色。這場技術浪潮不僅改變了創作的方式,也激起了對「創意死亡」的廣泛恐懼。
文.張瑞雄
因為一方面,有人擔憂AI正在摧毀人類獨有的智性與創造力;另一方面,亦有業界領袖堅稱AI是創作者的有力夥伴,可以擴展創意領域。那麼,AI究竟是創意的終結者,還是催化劑?
AI的發展帶來了對人類創意核心的威脅,例如AI模仿人類語言、藝術與音樂的能力正日益精準,甚至能生成複雜到難以分辨真偽的文本與音效作品,這不僅模糊了人機創作的界線,更可能導致「智性與創造力的謀殺」。
AI是否真正「創造」?還是只是演算法根據資料進行的模擬。創意的本質在於「由無中生有」、在於人與世界之間的情感對話,而這正是機器無法企及的「人類火花」。
在廣告產業中,AI正在引發就業恐慌。許多廣告公司開始大量投入AI廣告製作工具,導致製作部門與後期編輯人員面臨裁撤壓力。Meta甚至推出完整的AI廣告產生系統,號稱「不需要創意、不需要目標設定、不需要人類」,引發廣泛對「創意將死」的質疑。
當AI逐漸佔據原本屬於人類創造力的領域,我們是否正在放棄那些定義我們為人的本質?如果創意可以被自動化,那麼人類的文化價值、審美判斷與內容生產的角色何去何從?
AI可以幫助創作
當然這種悲觀論點並非唯一主流,有人認為AI不會取代創意,反而是讓故事說得更好、成本更低。例如像《愛爾蘭人》這樣需要大量視覺效果的電影,以往需耗費許多功夫進行老化/年輕化處理,如今透過AI可大幅降低成本,使更多中小型創作者也有機會講述大故事。危險的是部分創作者可能會懶於編修AI產出的初稿而導致品質下滑,所以真正的風險來自人類放棄主動參與創作,而非AI本身。
另有一派認為AI是創作者的「強力創意夥伴」,能協助加快創意發想流程,並透過數據分析深化對觀眾心理的理解,從而引導更具穿透力的內容。AI的發展正迫使創意產業進化,人類創意的價值反而因稀缺與真實感而更受重視。
事實上,真正的爭議點不在於AI是否「有能力」創作,而在於我們選擇「如何使用」它。當廣告公司為了效率與成本競爭壓力而轉向AI大量製作自動化內容時,他們可能逐步喪失原有的創意靈魂。反之,若AI被用來強化前期創意發想、優化觀眾回饋分析,則可能成為創作者更有力的武器。
重構創作產業
面對AI對創意產業日益強烈的衝擊,社會的回應不該只是被動防守,而應該是全面而積極的轉化工程。首先在教育層面,應該重新檢視並強化人文素養與創意思維的培育,過去以技能導向為主的教育模式,可能已無法應對AI自動化的挑戰;如今更迫切的,是培養能夠提出深刻問題、具備文化詮釋能力與倫理判斷力的人才。創意不只是技術展現,更是一種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延伸。
整體產業的運作邏輯也需重新構築,當自動化與生成工具普及到可以大量取代內容製作流程時,創意產業若仍停留在過往「製作導向」的模式,勢必被淘汰。唯有將重心轉向策略性洞察、文化價值的提煉與品牌故事的深度經營,才能在AI產出的海量內容中脫穎而出。真正有價值的創作,不是速度與產量的堆疊,而是能觸及人心、建立連結的獨特視角。
法律和各層面與時俱進
法律與制度的設計也必須與時俱進,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屬、創作者的利益保護、內容真實性的標示與審查,以及平台責任的釐清,都需要具體規範,以防止技術被濫用並侵蝕創意生態的公平性與透明性。唯有當倫理機制與法治架構同步發展,創意才能在AI時代中保持其應有的尊嚴與活力。
社會若希望創意不被AI稀釋為廉價商品,就必須在教育、產業與制度三個層面上同步改革。面對這波技術革命,我們不該只是問「AI會不會取代我們」,而應該主動思考「人類創意還能創造什麼AI永遠學不來的價值」。唯有這樣,創意的未來才會持續開展,而非被AI演算法淹沒。
張瑞雄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