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時事
- 科技風雲
科技風雲
AI帶路永續升級 企業 ESG新世代劇本
編輯部
2025-07-08
.png)
人工智慧(AI)正悄悄從幕後走向台前,成為企業永續轉型的破局者。從碳盤查到供應鏈管理、從風險監控到報告撰寫,AI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精準度,重新書寫企業永續的操作邏輯與技術架構。
文.黃采彤
隨著碳費上路、永續相關法規加嚴、全球供應鏈透明化壓力不斷升溫,企業在永續之路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三重焦慮」:碳焦慮、數據焦慮、永續報告焦慮。尤其對台灣中大型企業而言,在必須兼顧經濟績效與永續合規的雙軸轉型挑戰下,傳統仰賴人力填報、部門分工零散的做法,已無法因應未來永續相關報導準則(如 ISSB、IFRS S1/S2、CSRD、GRI等)的快速變化。
AI 助攻永續的五大導入情境
一、智慧碳盤查:賦能碳盤查流程數據化、自動化與標準化。實務輔導中,筆者觀察到企業碳盤查常面臨資料分散、格式不一與整合困難等挑戰,導致執行效率低落且結果難以驗證。導入人工智慧後,企業可結合物聯網裝置與既有管理系統(如 EMS、ERP),自動擷取現場能資源使用數據,並透過AI模型自動比對排放因子與活動數據,快速完成碳排量計算,並生成符合 ISO 14064-1與GHG Protocol架構的碳盤查報告,強化資料一致性與可追溯性,支援碳費申報與減量績效追蹤。
二、供應鏈 ESG 風險預警:AI 升級即時監控與動態應變能力。筆者發現,目前多數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仍聚焦於價格、品質與交期,永續風險辨識與整合尚處初階,若逐步透過AI技術導入,可整合供應商自評、裁罰紀錄、新聞與社群輿情等非結構化資料,建構即時更新的風險監控模型,大幅提升辨識與應變速度。在CBAM、mHREDD等法規推動下,企業若未導入涵蓋碳排、人權、法遵的ESG 評鑑機制,將面臨合規與信任風險,AI協助企業建構可追溯、可預警的供應鏈監管架構,不僅提升整體韌性,也為永續轉型奠定數據基礎與策略前瞻。
三、ESG 資料整合平台:打破資訊孤島,建構永續數據中樞。企業面臨的核心挑戰不再僅是「有無資料」,而是「資料是否可整合、可比較與可追溯」。過去ESG資訊常分散於人資、財務、品質、營運等部門系統,缺乏統一規範與集中管理,導致揭露過程耗時且易出現一致性落差。
AI 賦能的ESG資料整合平台可有效解決上述痛點。透過自然語言處理與資料標準化技術,系統可自動歸類與整合各部門永續相關資訊,並比對 GRI、SASB、ISSB等國際準則,建立跨架構、跨部門的ESG指標對應與追蹤機制。此類平台亦可納入稽核軌跡與版本控制,支援第三方查驗、董事會簡報與法規申報,協助企業建立單一可信賴數據來源,強化永續揭露的透明度、即時性與準確度,為永續治理奠定穩健數據基礎。
四、AI 模型預測:模擬氣候風險對財務與營運的衝擊。依據TCFD與IFRS S2的新規範,企業必須揭露極端氣候對財務的可能影響。AI模型可結合氣象預測、營運場域、保險風險與成本數據,模擬如颱風、淹水、熱浪等天然災害事件對產線、庫存、營收與成本的多重影響。這不僅有助企業建立氣候韌性,也成為永續財務評估的新工具。
五、ESG 報告智慧生成:讓永續揭露不再只靠人海戰術。透過「人機協作」模式,讓使用者能專注於內容判斷與策略表達,將機器處理重複性、格式化工作的優勢發揮至最大,減少人工負荷與錯誤風險,AI語言模型結合標準文本庫與企業資料,可輔助撰寫永續報告初稿、產出數據摘要、提示關鍵揭露落差,大幅提升編製效率與準確度。尤其針對中小企業缺乏ESG專責團隊的情況,這樣的工具可望成為永續揭露的「起手式」。
ESG不只是責任 也是升級永續競爭力的契機
ESG的角色已從資訊揭露的附屬品,晉升為驅動企業治理模式與價值創造的新引擎。AI不僅是輔助工具,更是引領企業實現數據治理、預測洞察與策略應變的核心技術。面對日益嚴格的全球揭露規範與綠色貿易壁壘,台灣企業唯有提前布局 AI × ESG 策略,才能在碳管理、供應鏈、風險控管等關鍵場域中創造新優勢。
未來永續競爭力,不再只是擁有ESG回應能力,而是能將AI內化為企業永續決策引擎的行動力。

璞益永續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黃采彤 Mel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