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MENU
email
facebook
youtube
封面故事
專題報導
熟齡人生
名醫觀點
財經風向
卓越教育
資訊安全專題報導
SNQ國家品質標章
國際醫療專題報導
水資源報導
六都系列報導
選戰風雲錄
前進朝鮮
前進江西
卓越五星月餅大評比
卓越室內設計管理大賞
學不會的教訓-奈米的反噬
產業時事
科技風雲
房市議題
產業亮點
國際視野
卓越趨勢
金融趨勢
Life Style
品生活
健康
音樂世界
藝文天地
美饌人生
編輯精選
火線議題
熱門話題
卓越論壇
專題報導
兩岸聚焦
人物專訪
創新創業
臺韓快訊
卓越女性
法律講堂
特別企劃
卓越快訊
各期目錄
封面故事
專題報導
熟齡人生
名醫觀點
財經風向
卓越教育
資訊安全專題報導
SNQ國家品質標章
國際醫療專題報導
水資源報導
六都系列報導
選戰風雲錄
前進朝鮮
前進江西
卓越五星月餅大評比
卓越室內設計管理大賞
學不會的教訓-奈米的反噬
產業時事
科技風雲
房市議題
產業亮點
國際視野
卓越趨勢
金融趨勢
編輯精選
火線議題
熱門話題
卓越論壇
專題報導
兩岸聚焦
人物專訪
創新創業
臺韓快訊
卓越女性
法律講堂
Life Style
品生活
健康
音樂世界
藝文天地
美饌人生
影音報導
專欄作家
特別企劃
卓越快訊
卓越學院
卓越保險
各期目錄
關於我們
集團簡介
關於卓越雜誌
版權聲明
讀者服務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雜誌廣告
數位廣告
MENU
封面故事
封面故事
電動車熱浪來襲
告別燃油車時代 產業新模式Action!
文:
陳苡寧
2021-03-31
鴻海攜手裕隆結盟成立的MIH平台,究竟是想當組機廠﹖還是電動車的代工廠﹖或是想創造出汽車產業全新的商業模式。然而台灣卻是全球唯一補助燃油機車的國家,與世界反其道而行,會不會成為產業綠色轉型的重大阻礙?
【文‧陳苡寧】
電動車熱潮來勢迅猛,各家大廠都將這塊大餅視為囊中之物、志在必得,除蘋果槓上特斯拉,宣布進軍電動車市場外,各大車廠如豐田(Toyota)、奧迪(Audi)、福特(Ford)等,皆紛紛發表將轉向投資電動車的決心。而國內最火紅的話題則是由鴻海攜手裕隆結盟成立的MIH平台,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誓言擺脫過去廠商單打獨鬥的接單模式,目標是構建一個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大電動車產業生態系,展現其強烈的企圖心。
牽一髮動全身
複製成功模式或淪東施效顰?
在一片看好聲浪中,國內少數同時具備動力電池應用系統軟硬體整合能力的公司─創揚科技(Just Power)共同創辦人李泰安,倚著多年在業界的經驗和實力,也有著獨到見解。
談起鴻海的MIH平台,李泰安認為其欲打造的模式,與當年豐田汽車來台發展的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年Toyota來台,由豐田通商透過經濟部國貿局,與和泰集團進行討論合作,決定落腳台灣後,並將所有政策配套談定,豐田通商才去Call日本三十家配套廠,同時來台設廠。」李泰安解釋,「在地化」不僅只是一家車廠的功課,而是其背後所有的供應鏈。
鴻海的MIH還尚未有一個明朗的定位,究竟是想當組機廠,還是電動車的代工廠,「要更清楚自己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應該告訴大家,你能代工什麼車,並提供實際案例參考」,李泰安認為,這是目前鴻海在戰略上犯的最大錯誤。
MIH強攻電車市場
實則大玩「重塑供應鏈」遊戲
劉揚偉上任後馬不停蹄,推出MIH平台後,陸續與中國拜騰、吉利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研究電動車產業多年的資深經理人則表示,鴻海目前遇到較大的問題其實是紅色供應鏈的追趕。
中國電動車廠已超過百間,連特斯拉首家海外工廠也選在中國,產能可以用過剩來形容。因此鴻海雖在手機組裝領域有著完整地位,但在電動車領域恐怕就比較難達到,但仍會有他的一席之地。
鴻海的MIH平台欲帶著上下游廠商擘劃電動車藍圖,這將驅動相關產業和供應鏈大幅變革。你可以這麼理解,手機供應鏈其實已經很完整了,這個完整是來自於鴻海、和碩等這些公司建立起來的,而汽車產業現在也要玩這樣的遊戲。
不像傳統燃油車,胎壓是一個晶片、中央娛樂系統是一個晶片,駕駛又是一個晶片,電動車的一個晶片含有多功能,所以從一開始原廠的Design in就很重要,這樣一來,就可以將組裝這件事交給別人做,或者說,整個供應鏈的管理交給別人做,只要在供應鏈環節,將每個接口都確定好,剩下的零組件廠就各自競爭,那就會是品質好、利潤最低的廠商得逞,等於打破傳統汽車供應鏈分層負責(Tier)的概念,這也代表著全球電動車工業版圖將會進行大重整。
鴻海技術長魏國章先前表示,智慧汽車的有機性將是勢在必行的趨勢,並且平台作法可大量降低進入門檻與開發週期,翻轉傳統汽車業的遊戲規則。
不做品牌也能贏
反成無包袱優勢
MIH打的主意正是「重塑供應鏈」,至於為什麼鴻海不設立自己的品牌,資深經理人表示,鴻海的目標始終還是代工,且已與很多國家打過交道,因此對鴻海來說,配合當地的法規到處設廠是相對容易的部分,這是重要的優勢之一。
從另一角度來看,鴻海現在還未有自己的品牌,因此更可以無負擔地幫別人做代工,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也表示,將品牌與製造切分開來,是鴻海很有野心的地方,也是想創造汽車產業全新的商業模式。
資深經理人表示,鴻海掌握各種優勢,有錢、有關係、有客戶,因此若MIH平台能成功,對台灣電動車供應鏈廠來說,勢必是個大利多,市場一定都是樂見其成。
「汽車產業不是iPhone」
政策導向才是莊家
有別於以往傳統的資通訊產業從新品發表、到接單並生產的循環,大約是以一年為周期,「而汽車這行,他的Cycle可能最短都至少是三到五年。」李泰安坦言,汽車產業的生態系,其實是相當冗長的。
「之所以我認為鴻海的概念還停留在3C的思維,是因為汽車不像手機或筆電,出問題可以Reset」,車用電子牽涉到安全性問題,需要有嚴謹的供應鏈,在不同環節和流程,都必須較以往開發商用電子時更加細膩,並非一蹴可幾。
汽車產業可以說是一種特許行業,具有高度政策導引性,以及政策的特許性,在一定程度上,需配合當地法規來施作,因此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若干品牌為了要切入當地市場,就必須面對「非得在當地設廠不可」的窘境。
以七、八○年代的石油危機為背景,李泰安舉出,當時由於民眾對石油的恐慌心理,造就了主打省油的日本車,一舉打敗當時油耗相當高的歐美車款,然而美國開始祭出一系列的貿易保護政策,逼迫日本車廠不得不在北美設廠,也因此成就了Lexus、Acura 和Infiniti這些品牌的誕生,「不管是車型或訴求等,都是為了當地市場量身打造,可以說是為了北美市場而Create出的新品牌。」
所有新能源產業,不管是再生能源的太陽能、離岸風電或電動車,都是政策導向行為,並不屬一般消費行為,「沒有人會去限制你的手機要買哪個品牌,但在中國,更能體現出汽車為特許產業的現象」,李泰安舉例,二○一六年,深圳市政府在一個月的時間裡,直接下達命令,規定個人名下的第二台車,必須要是電動車。另外,除了個人汽車,中國政府對大眾運輸的新能源補貼也是毫不手軟,激勵各家業者紛紛搶攻打造電動巴士。因此不難看出,所有的新能源產業,基本上都高度地仰賴政府政策。
電動車當道
台灣獨步全球「油電平權」隱憂
為達成《巴黎協定》規範,全球各國政府相繼宣布「禁售燃油車」年限,減碳決心不言可喻。世界第三大石油輸出國挪威,仗著石油財富,每年可貢獻四百億美金,而就連這樣的產油大國,去年售出的所有車輛中,電動車占比已過半,躍身成為全球首個跨越此門檻的國家,這全仰賴挪威政府大力推動的電動車導入計畫。
另一例子,為緩解交通堵塞問題,中國於二○○七年開始實施限牌令,主要是限制汽車上牌數量,達到治堵目的。而中國政府更直接祭出「電動車不受限牌令限制」之政策助攻其發展,只要民眾開的是電動車,隨時都可以進入市中心,這就是典型的政策激勵產業發展的案例。
反觀台灣,Gogoro當年推出時技驚四座、大受國人歡迎,但盛況直到去年反轉直下,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政府受迫於傳統油車廠壓力,開始大力提倡「油電車並行」,使台灣成為全球唯一補助燃油機車的國家,以致國內電動機車產業於去年大幅衰退。正當各國積極布局綠電發展,台灣的做法可說是,與世界反其道而行,恐怕將成為對產業綠色轉型的重大阻礙。
三大弱勢需克服
政策倒車、車廠缺乏經驗、自動化電池難生產
禁售燃油車儼然已是國際共識,而台灣違反全球市場趨勢,以「油電平權」為名,持續為油車提供補助,無疑是親手斷送這個與世界接軌的大好機會。談及台灣發展電動車的挑戰為何,李泰安無奈表示,首先除了政策誘因不夠,影響企業投入電動車產業的信心外,還有兩項困難需克服。
首先是台灣缺乏好的組機廠,李泰安指出,國內車廠(OEM)多半仍停留在傳統組裝,也就是說我們高度地倚賴著Tier 1,因此對於自行開發技術的能力,台灣車廠(OEM)可以說是手無縛雞之力。另外發現,世界知名的Tier1供應商─日本的DENSO、德國的Continental和加拿大的Magna,幾乎全數落在歐美日國家,台灣幾乎沒有造車的相關經驗,且內需市場不夠大是不爭的事實,能發揮的空間相當有限。
另一大挑戰,則是最關鍵的自動化電池。特斯拉當年風光公布MODEL 3,僅短短三天就接獲七千多台訂單,然而下訂後的預估交車日期,從數週延長至數月之譜,李泰安指出,其實問題就出在做不出自動化電池,「同樣地,連筆電這種小規模的等級,都需要用到大量的人力去做電池,更何況電動車可是有幾千顆電池」,就連深耕動力電池領域多年的李泰安也笑著表示,「電池的自動化」他連想都不敢想。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於先前的訪談中表示,要達到年產兩千萬輛汽車,最關鍵的因素就在電池的生產,李泰安解釋,電池組就算自動化生產,其實產能也相當有限。
提升國際競爭力
兵分多路進軍 應靠「打群架」
台灣組機廠缺乏相關經驗,國內企業大多為中小企業,很難打贏國外的一線企業,該如何才能突破市場層層重圍,「簡單來說,就是要集體出去打群架」,國內業者應與不同領域廠商合作,跨出國界找尋市場新契機,才有機會取得進入全球電動車市場的門票。
回列表頁
卓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