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頁面
搜尋頁面
謝瑞坤醫師:以全人醫療開創病人自主的新典範
秉持「醫者本質是服務」的核心價值造福病人
邱文通
2025-10-15
謝瑞坤醫師擔任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用心推動防癌教育。(圖/謝瑞坤提供)
謝瑞坤醫師在臨床之外,長期推動醫療制度改革。他參與癌症醫院評鑑,原本希望藉由制度將焦點拉回病人本身,強調營養、心理與生活品質。然而,隨著時間推進,評鑑逐漸流於形式,讓他更清楚體悟:醫療改革不能單靠政策,更需要醫師與病人的觀念共同改變。
謝瑞坤醫師的人生起點,單純卻蘊含深意。父親畢業於中興大學農化系,曾是臺灣農業改良的重要推手,專精於農化與生物研究。若依循家族的脈絡,身為長子的他,人生似乎註定會走向農業或科學研究,與醫學毫不相關。然而,命運的齒輪卻在他成長的少年歲月中,悄悄轉動了方向。
在建國中學就讀時,他的數理成績一向優異,原本也曾考慮過工程與理科的發展路徑。然而,他是建中一二七童軍團的一員。童軍活動帶來的磨鍊,讓他逐漸明白「服務」的價值——人生若能以服務為志業,那將是一條既嚴肅又充滿意義的道路。正值那個醫學院備受景仰的年代,周圍許多同儕都以醫科為目標,他也因此開始思索:是否自己也該披上白袍,成為病人的守護者?這份念頭,成為他日後一生的起點。
陽明抉擇:榮譽制度與人文養成
一九七○年代中期,臺灣新設立了一所醫學院—國立陽明醫學院。當年,謝瑞坤醫師在大學聯考丙組成績高居榜首,許多人以為他必然進入臺大醫學院,卻沒想到他選擇了剛成立的陽明。這一決定既出乎意料,卻也展現了他對未來的遠見與勇氣。當年抉擇的原因有二:其一,陽明採取公費制度,能減輕家庭負擔;其二,新學校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與挑戰。他毅然決定加入這所剛創立的學校,成為創校第一屆學生。
在陽明,首任校長韓偉強調「榮譽制度」與「人文素養」。這並非口號,而是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信念。沒有學長的壓力,第一屆學生「什麼都要自己來」,從規矩、學風到服務活動,都要親手建立。這樣的氛圍不僅培養了堅固的同窗情誼,也在他心中種下了「醫者本質是服務」的核心價值。
醫者歷程:腫瘤專科與全人醫療
畢業後,他毅然選擇了內科,並最終走向血液腫瘤科。這是極為嚴苛卻充滿使命感的專業。他的指導醫師——臺北榮總內科部腫瘤科主任陳博明,對他要求極高,讓他從年輕時便接受了比同儕更嚴格的訓練。一九八七年,臺灣首次引進美式癌症專科訓練制度,他正好成為第一批學員。這段訓練包含在中央研究院、台大、榮總與三總的完整輪訓,並由美國教授親自駐台指導。這段經歷不僅讓他接觸最新治療觀念,更讓他深刻體會「看病不只是治病,而是照顧完整的人」。
然而,醫師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他曾經面對過病人的自殺,這讓他徹底反思:僅僅傳達醫學事實並不夠,因為缺乏希望的病人,可能在絕望中選擇終結生命。從此,他堅持在臨床溝通中,不僅要讓病人了解病情,更要讓他們知道「永遠有選擇」。
赴美進修的經歷,更深刻改變了他的醫病觀。美國病人習慣挑戰醫師,資訊透明、病人自主是普遍文化。他由此理解到,醫療的本質不是權威的單向告知,而是資訊對等下的選擇與對話。返台後,他推動「癌症全人資訊協會」與「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積極落實全人醫療理念,並透過病友支持與校園推廣,將觀念擴散到社會各層面。
理念實踐:制度改革與國際視野
謝瑞坤醫師同時活躍於產業領域,長期擔任東洋藥廠顧問,協助癌症藥物研發。他常說,自己最大的貢獻不是「賺錢」,而是「省錢」——因為每一分錢都應該用在刀口上,專注於真正能造福病人的地方。放眼國際,他始終相信臺灣醫療必須走出去。他研究過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醫療制度,提醒合作的態度比技術更重要。近年來,他也積極關注人工智慧在醫療的應用,認為AI能成為資訊透明與病人自主的橋梁,補足醫療中知識落差的缺口。
如今,他不僅是臨床醫師,更是制度改革者與國際醫療的推動者。現任臺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院長室資深專員、國家衛生研究院臺灣腫瘤合作組織安全監理委員會主席,以及精準醫學特約顧問。他始終強調:「病人需要的,不只是治病的醫生,而是能陪他走完整段路的人。」(取材自《醫學有故事》)

謝瑞坤醫師強調,病人需要的不是單純治病的醫生,而是能陪他走完整段路的人。(攝影/林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