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頁面

林毓修「為而不爭」的藝術之旅

異於常人的藝術創作者

王隆凱 2019-06-13

童年的林毓修,上學攜帶綁著便當的大花布、拎著布鞋赤腳走過田埂、在海邊追捕彈跳魚、沉迷於金光布袋戲……,那個年代的共同記憶,已是無法回首但鏤刻心頭的往事,每每在夜深靜思時填補了他的心靈慰藉、牽動了他的執筆靈感。

創作蘊藏著豐盛靈性和悟性的藝術家林毓修。

《雋永的族性》呈現圓融
 
林毓修誕生在湛藍海岸邊、生長在卵石聚落裡,一個以坦白為筆、記憶為網的寫實水彩創作者。提到他,一般人立馬浮現一幅宛若佛像頭顱的巨作《雋永的族性》,利用組合重疊題材描繪的畫面,以迥異時空卻能巧妙融匯的作品,深刻表達他對社會撕裂、疏離感的無奈、厭惡與期待,種種糾葛於心的複雜情懷。

在畫中,林毓修以吳哥窟的大佛為形體,結合青花瓷的精潤冷豔、原住民的黥面刺青,以及苗族蠟染的雋永,去講述佛陀的慈悲。如此表現手法,前所未有,給人莫大震撼,既涵雅人文又大膽迥異。他曾為此詮釋,如果有一種圓融,是畫家可以筆繪的,他想把它呈現在一顆頭顱之上。
「為何要畫頭?」有人問他。「因為我畫不出心!」他如是回答。

作為觀畫者,我想,林毓修傳達的是人心,是既多元又多層次的心,當心遭遇外界很多東西之後,所呈現的複雜感受。大多數人通常難以心口如一,是不是只有藝術創作者異於常人呢?是了!林毓修就是異於常人的藝術創作者,所以他能夠透過畫作忠實表達出那種既多元又多層次的複雜的心。
 
《簡單與幸福》述說感動
 
隨著歲月增長,林毓修將觀者帶離無盡無解的輪迴,輕易地找到虛擬的皈依與療癒,那就是《簡單與幸福》系列。其中一幅畫,畫中剛哭鬧完得逞、泛淚眼神情的孩童,盡情享受著那碗盛在白烤漆鐵盆內的熱騰騰拌麵,背後是眷區居家的圖騰─飄窗,完全是我們童幼的真實寫照,全然無需任何解說就能輕易顯現獲得幸福感動的畫面。

林毓修的題材很多是孩子和老人。他借長輩先天疼惜孩子的本性,攏絡了觀者的目光,再以整形外科醫生的「完美主義」,改造每一幅畫,讓畫中孩子的一雙明眸,透過人物的面目表情、塗抹的顏色光影,刻劃出意圖或渴望,最後回到那對單純與專注的憧憬。我慢慢咀嚼這些作品,終於明白了,林毓修有過歡樂無憂的童年,身為孩子王的他,自然而然在創作中反射出每一個小屁孩的臉蛋。

盡情享受熱騰騰拌麵的孩童,完全闡釋什麼是簡單與幸福。

《夢土》裡的身心靈平衡
 
比如,林毓修憐惜同村要撿白石的玩伴而創作出一幅《夢土》,他如此註解:「每個人心中都隱約會有個可供心靈依歸的虛擬空間,那是一處包容你任性、放空、叛逃的避風港,更是舒放身心一天疲累的療癒處所;也或許是午夜夢迴時,輕叩、召喚你回歸童年般純真和無憂的淨土。在汲汲營營的追名逐利中,取得身心靈的解放與平衡。這是我的夢土」!

如此有愛的人必然無法割捨鄉里中長者的親和印象,於是有了「一背子」等系列,鹽工、採茶老婦、山裡阿婆、農村老婦,林毓修將重心轉移到婆婆們的神情與顧盼,畫中人物歷盡滄桑、衝撞的生命力,給觀者內心層次的自由歸宿與溫暖。

畢卡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畫的目的」。

藝術家在用筆、用顏料、用心訴說著有畫面的感動。曾是中華民國畫學會年度水彩類金爵獎得主,今年《掬水話娉婷─女性水彩人物大展》策展人的林毓修,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