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金融事業痛點有待創新解藥

拚全民財富翻倍

金麗萍 2019-04-09


金融創業圈裡,將產生源源不絕的多元服務。

二十一世紀,創新已是各行各業輸不起的聖戰。只是,對具有龐大資產的銀行金控集團而言,擁抱創新,卻不只得搞定一個個隨時代起落的科技名詞,而是一場觀念的革命。

世界金融體系的建立,源自於猶太人;根據猶太人的財富經營觀,管家是否忠心盡職,在於錢財管理效率。

於是,在《聖經》裡,有一段對三位管家的描述,大意是:主人要出遠門,他按著個人才幹不同,分別交給他們一千兩、兩千兩、五千兩的家業管理。拿五千兩的管家,用這五千兩作買賣,結果再賺五千兩;拿兩千兩的管家亦然,也再賺回兩千兩。五千兩、兩千兩,雖有資金規模的差異,但所表現的資產報酬率均為百分之百,他們得到主人的稱許也一字不差,完全相同。

獨獨那拿一千兩的管家,他選擇掘開地,將主人的錢埋起來;主人回來時,一千兩仍是一千兩,外加一段污名化主人,為自己卸責的說詞;最後,不僅受到責備,連原有的一千兩也被收回。
 
臺灣錢 豈只淹腳目?
 
從兩千兩賺回兩千兩、五千兩再賺五千兩,這個思維,成就猶太民族的富裕;而善盡錢財經營的管家職份,以錢賺錢,使得以色列締造的金融創新奇蹟,舉世稱羡。

回到二十一世紀的臺灣,銀行的經營痛點之一,竟來自於錢太多。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顯示,最近十年,臺灣的超額儲蓄率不斷創新高,二○一六年來到歷史高峰,達百分之一四.八九,是二十九年來最高;二○一七年雖出現緩和跡象,但仍保持在百分之一四.五七的高點;二○一七年至二○一八年,國人超額儲蓄率出現十年來首度下滑,只是,若以絕對金額而言,銀行存款每年仍以三兆元的速度,持續累積。臺灣另有一絕,國人喜歡買保險,二○一七年,臺灣的保費收入,全球排名第十;保險滲透率,甚至居世界之冠。臺灣錢,不只是淹腳目而己,恐怕已經及膝了。
 
韓國瑜V.S.施俊吉
隔空交鋒 

 
最近,韓流旋風掀起許多議論;其中,不少政治口水、逞強爭勝;但也不乏建設性的論辯。其中,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與韓國瑜的一段各自論述,引出未來臺灣經濟發展重要的價值與定位。

針對韓國瑜疑質:「到現在,臺灣還在仰賴新竹科學園區,到底臺灣還有沒有其他產業?」韓市長的問題,恐怕也是許多人的焦慮;長期倚靠製造業的臺灣,直覺認為,製造就是我們的全部。只是,財經大老、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反問,具有百兆資產的金融產業、一年創造一.二兆的附加價值、佔GDP百分之六.八,是不是一個產業?
 
國家理財 
豈可輕忽被動收入?

 
當然,金融是產業。這項產業甚至打造臺灣成為一支績優資產概念股;不過,建立如此的認知,需要新的眼光。這幾年,理財觀念開始喚醒鎮日埋首工作的人;個人需要理財,國家亦然。製造業一如我們的「主動收入」,即靠勞力賺進的財富;至今,仍是臺灣產業的重要根基。但近十年來,競爭從四面八方湧來,臺灣面臨產業轉型極大的壓力;「轉型」兩字,知易行難。只是,過去三十年的經濟榮景,為臺灣積累龐大資產,這時,該思考「國家理財」的議題,如何以錢賺錢,打造「被動收入」,讓資產像一部賺錢的機器,日夜運作不停地賺錢。只是,如何活化資產?卻是一門大學問。
 
百兆資產 
不能擺著好看

 
據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估算,臺灣銀行、證券和保險三大產業的資產規模合計超過一百兆。只是,金融業一百兆的總資產,為全臺灣老百姓賺了多少錢?若以臺灣本國銀行而言,民國一○七年,平均資產為四十七.九兆,結果,當年的資產報率不到百分之一,只有百分之○.七二,賺錢效率偏低,原因出在:創新不足。
 
創新動能 
來自於不得不的壓力

 
創新的動力,來自於非改變不可的內外在環境,巴西庫里奇巴(Curitiba)城市的故事,或許可提供臺灣金融業一番深省。庫里奇巴是南巴西最大的城市,它的創新動力,來自於預算少了兩個零。基於國家財政拮据,前市長傑米.雷納(Jaime Lerner)及前環境資源部長中村齊在解決交通壅塞問題時,無法採行道路擴充的老方法,但卻因此在僅占臺北人十分之一的綠地面積上,打造出一座綠色都市,建立智慧交通的世界亮點,不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也贏得二○一○年美國《富比士(Forbes) 》雜誌評為僅次新加坡、香港的全球第三大智慧城市。

金融業非改變不可的壓力在哪裡?銀行裡的「濫頭寸」愈來愈多,求新求變的千禧世代,漸漸取得金融消費市場的主導地位,擺在銀行面前的麻煩事還真不少。高鑫零售董事、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在將大潤發賣給阿里巴巴時,感慨地說:「我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看來,金融業最大的壓力,不是來自預算少兩個零,而是十倍速、百倍速的時代巨輪。

華南銀行高階主管即表示,因消費族群日益年輕化,行動銀行已超越網銀;年輕世代偏好的數位金融服務,催促著銀行不斷向前。此時,金融產業已面臨非變不可的壓力。

逼出績效 金管會大施鐵腕
 
主管機關金管會,早已站上創新改革的最前線,去年年中,金管會祭出「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堪稱是一部金融改革大法;政府在銀行、證券期貨、保險及金融科技等四個面向,訂定嚴格的執行目標。

壞公司為什麼不下市?好公司為什麼不上市?顯然,臺北股市也存在創新死角。所以,金管會祭出「兩年拚百家,讓好公司上市櫃」的股市關鍵績效指標,準備逼出上市櫃家數。只是,令人意外的是,讓臺灣優質的中小企業走向資本市場,更大的驅動力,恐怕會是CRS共同申報準則(俗稱肥咖條款)。
 
多兩個零的創新
需要臺灣的傑米.雷納

 
創新在於解決痛點。今天,臺灣雖未見預算少兩個零的問題,但身處時代巨變下的考驗不小。面對改革,臺灣金融界,需要的不再只是熟稔傳統金融業務的銀行家,也不僅是勤於完成各式各樣KPI的執行者;而是熱情擁抱改變,具有創業精神的銀行創業家,他們才是決定臺灣金融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

近來,從公股銀行到民營銀行,董座、總座,無不奮力拚創新;新創圈也正力拱金融獨角獸,各路人馬,湧進金銀改革最前線,準備合力撰寫臺灣金融的未來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