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頁面

打假 打出真商機

化詛咒為祝福

金麗萍 2019-10-02

最近十年,「媒體」是一個讓人聽了就只有搖頭的行業,幾乎完全失去既有的價值主張。

只是,媒體消失了嗎?創新,讓媒體不僅沒有消失,而是,人人都可以成為媒體(自媒體:Wemedia),人人都可以是記者(全民記者:Citizen Journalist),再加上UGC(Users Generate Contents),網路強大的連結傳播力……。所謂的媒體,失去價值主張;在媒體的舊皮袋裡,難以盛裝創新所帶來的新主張,於是,舊皮袋破了,新酒散溢滿地……。

創新,對媒體帶來的衝擊,從量變到質變,從祝福到詛咒。假新聞帶來的怪現象,讓整個社會烏雲滿布。

兩則假新聞 讓府院跳起來

過去,兩起假新聞,逼著府院祭出修法公權力,進行打假。去年八月下旬,適逢縣市長選舉前,蔡英文總統搭乘雲豹甲車南下勘災。之後,畫面被剪輯修改,錯誤傳達她面對災民輕蔑的表情。

接著,行政院蘇貞昌也中箭了。今年七月,蘇貞昌在罹難員警告別式中的擲筆影片,已被指證是造假新聞。

只是,那「輕蔑的表情」、「擲筆的畫面」,在各個大小社群中,被有心無意地,快速蔓延傳播,深植一般人的認知系統,不易拔除。

據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強調,在過去一、二年,假新聞愈來愈嚴重。它早已由社會問題演變升高為政治問題,甚至,已是國家安全議題。

 

為了打擊假新聞,蔡英文總統不時親上火線,嚴正澄清說明。

轉身驚覺 臺灣竟成假新聞最愛

瑞典的V-Dem調查,引起各界譁然。由瑞典哥德堡大學主持的政治學跨國調查計畫V-Dem (Varieties of Democracy),新近的統計數字顯示:臺灣「遭受外國假新聞攻擊」程度,世界第一;而臺灣不僅是第一,依V-Dem結果呈現,分數愈低,表示受害程度愈高,由表中顯示,臺灣與排名第二的拉脫維亞,得分相距甚遠,表示臺灣受害程度相當嚴重。

刀出鞘 落點在哪裡?

公權力如何著手,是一門大學問。這一刀,該切在哪裡?目前,行政院已針對《社會安定維護法》及其他如《災害防救法》等六法,進行全面修法,立法院第九屆最後一個會期,預計打假將是修法的重頭戲。只是,攸關維護新聞自由精神至鉅的《廣播電視法》,修法的界線該落在哪裡?政府,是裁判,還是球員?

創新的本質與價值,在於解決社會問題。為了打假,FB、Google、百度等,競相出Fact-checking的解決方案。具有新聞背景的人,都不難理解,打假的利器在於找出新聞引用的出處;只是,網路傳播的便利性,以及龐大的傳播力量,早已視出處、來源為無物;而有趣的是,現在,許多Fact-checking的APP主要功能,正是在追蹤出處,把打亂的秩序重新找回來。

暗夜露曙光 原生內容的真價值

媒體的衰敗敘事,開始於平台的創新模式。平台挾其上無數的創新應用,快速崛起;靠著不斷延展的創新應用,平台不斷壯大,內容模式、傳播路徑,持續翻新,過程中,也賺走了絕大多數的利潤。反觀原生的內容製作,收費模式被破壞殆盡。

假新聞,更在媒體領域鋪陳深沈的暗夜景象。但當假貨滿街跑,真品的價值,在黑暗中,顯得格外耀眼。於是,原生內容製作者,一一築起付費牆(Paywalls),在數位世界裡,高舉價值主張,建立獲利模式。而從價值到價格的路徑有多遠?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一直是重要的觀察指標。

老幹長新芽
紐約時報浴火重生


近幾年,《紐約時報》頻奏凱歌。這家具有一百六十七年歷史的美國新聞老店,自二○一一年建立收費牆、宣告原生內容有價;二○一八年,數位內容營收占比超過百分之四十,達成二○一五年所設定的目標。

而《紐約時報》股價也從二○一一年的四美元,來到目前的二十九美元上下,成長超過七倍。現在,市場對於《紐約時報》所訂在二○二○年數位訂閱營收達八億美元的目標,具有相當高的信心。

看來,訂閱模式已成為原生內容媒體在暗夜中的一盞明燈。一百六十七歲的《紐約時報》,靠原生內容,在老幹上長出新芽,這對於一息尚存、仍堅持製作原生內容的媒體事業,具有什麼啟發?除了靠成千上萬的打假APP,是不是也該讓好細胞加速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