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頁面
- 搜尋結果:藍硯琳
搜尋頁面
萬事達卡攜手高捷 推北亞首座智慧城市
看準旅遊支付商機
藍硯琳
2018-08-01
八月一日下午,位在信義區中的君悅酒店三樓,湧進了各家新聞媒體,只為搶拍萬事達卡台灣、南韓、香港及澳門區總裁崔瞳天與高雄捷運(以下簡稱高捷)董事長郝建生齊亮相的畫面。
這場活動,正是雙方合作的記者會,也是向外宣示將在高雄打造北亞第一座智慧城市的前哨戰,瞬間吸引海內外關注,一窺其葫蘆裡究竟賣著什麼藥?
攜手高捷
以交通打通智慧城市樞紐
「其實,當我們到國外時,尤其到先進國家一定會搭乘地鐵,但搭乘前普遍要用當地現金或交通卡才能搭乘。但你想像一下,不管是哪國的旅客,只要能拿著手上的信用卡刷就能搭乘,這樣不是很方便?而這就是我們建構『smart city』的概念。」萬事達卡台灣區總經理陳懿文笑說。
其實,布局智慧城市,萬事達卡動作可謂頻頻,不僅從強化安全支付環境的基本做起外,也將關注力道放在「解決當地政府痛點」之上。目前萬事達卡已與雪梨、新加坡、倫敦等超過一百座城市合作,透過與當地政府、金融機構、電信業者等建立平台的合作模式,建立智慧城市的雛形。
陳懿文分享,萬事達卡已成功聯合芝加哥政府、票證及電訊業者,建立「城市多元平台」,透過管理調控人潮流量,有效降低尖峰旅客流量一八%。「你看,像是上次颱風來襲下午臨時放假,導致都市交通大打結……,我們發現政府面臨不少痛點,但縣市政府應該留存有許多data可加以分析,以避免尖峰時間擁擠」。
就是這種成功合作模式,萬事達卡將焦點轉回台灣。萬事達卡選擇與高捷合作,透過閘門系統整合讓萬事達卡能直接成為交通票券,國外旅客無須額外換鈔購買當地車票,使來訪的旅客都能直接用手邊的信用卡搭捷運,打通基礎交通的便利性,將高雄推向北亞第一座智慧城市,成功接軌全球商機。
與高捷的合作不僅於此。由於高捷發行的一卡通,已整合附近商圈提供相關使用優惠,「因此不只是交通票券,我們希望透過開放萬事達卡的模式,未來能與一卡通聯名,對於附近商圈的開發也有助益。裡面有很多不同的Business Model可被挖掘,所以我認為相當有前景。」陳懿文提及未來布局,自信全寫在臉上。
不過,觀察北中南搭乘大眾交通頻率,高捷的熱度確實不如北捷、桃機火熱,而萬事達卡卻選擇高捷,是否有其特殊用意?
對此陳懿文坦言,萬事達卡曾與各縣市政府洽談,但多數因官股成分導致招標作業程序延宕,「高捷屬於民營單位,流程跑得較快外,對於經營也有一定的企圖心,再加上我們希望透過交通票證的合作,讓有與政府單位合作的票證公司看到,我相信這都有加分的作用」。
陳懿文沒說出口的,是萬事達卡不僅看重交通,重點是鎖定政府機關的電子支付空間。
「雖然目前政府不斷提倡電子支付,但是許多公務單位又考量到沒有編列預算支付收單手續費,因此推動有些困難。」確實,公部門在預算的架構下,體制要瞬間調整不是件易事。「現在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越來越普及,就是因為老百姓有需求!如果政府規費等必要支出也能電子支付,我相信其他單位也會一起合作,進而帶動台灣支付市場」。
擁抱科技
萬事達卡轉型的下一步
或許你會好奇,為什麼一家信用卡公司,能與智慧城市搭上邊?
「最早大家認為萬事達卡是信用卡公司,但很久之前我們就不用這個詞了,我們已定位為科技公司!」陳懿文說。
而這樣的轉變,其來有自。
科技的破壞式創新,早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最大的產業怪獸,它讓手機、平板能取代現金支付,直接挑戰傳統支付模式且逐漸蔚為主流,為了不被浪潮淘汰,不管多傳統的產業,幾乎都要學著與科技牽手以謀得華麗轉身,當然,萬事達卡這家老字號發卡組織也不例外。
陳懿文分享,早期用信用卡消費會講「刷卡」,之後是「插卡」,然後到現在感應式「嗶卡」,未來甚至以掃碼來付費,這些隨著支付工具的演進產生不同的行為,也讓萬事達卡確實看到了趨勢所在。
近年萬事達卡透過成立創新實驗室、併購,打造比現金更快速的支付體驗,正是為科技公司的定位轉型。而回歸源頭,陳懿文強調智慧城市的基礎是大數據,而對萬事達卡而言,支付正是最後一哩路,因此如何解決支付上的問題,就是萬事達卡的目標。
不可諱言,當科技不斷膨脹,企業轉型是唯一的生存之道,而此次萬事達卡與高捷的合作,雖讓台灣這座科技島再添一筆輝煌,不過,這場智慧城市前哨戰能否打得又響又亮,讓政府機關有感,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