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Style

越炸越旺 鹽水兩百座炮城開轟

走進南臺灣元宵慶典

藍硯琳 2018-04-02


身為南部最古老城鎮之一的鹽水,在西元一六六二年由鄭成功部將墾殖而漸形成聚落,且由於倒風因素,漸形成天然的內港,而港內海水匯集鹹水,因此被稱為「鹽水」,再加上地形略顯彎曲,又有「月津」、「月港」的美名。
由於水路貿易帶動當地經濟,在嘉慶、道光年間,繁榮景致更被以「一府、二鹿、三艋岬、四月津」稱道,可看出其社經地位的崇高。不料,當初的好景卻也因八掌溪等泥沙淤積嚴重、錯失鐵路建設機會,漸使得鹽水港口功能消失,自港口都市轉變為鄉村小鎮。

不過,這樣的小鎮風光,正因為民間習俗而迎來目光。

每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而鹽水區臨海,民眾多仰賴海洋資源維生,據傳光緒年間瘟疫蔓延,以至於人煙較稀、糧食荒蕪,面對這種狀況,鹽水居民便向當地信仰「關聖帝君」祈求平安,而根據其旨意,在元宵節當晚,恭請周倉爺開路,關聖帝君殿後,繞行鹽水鎮一晚,民眾一路以炮竹助陣,以聲勢助長盼能消災除瘟。
不知是否是巧合,如此的繞境活動在當時消除肆虐的瘟疫,成為神明顯靈的傳奇,因此時至至今,每年元宵節當天至午夜過後,鹽水鎮各村皆以遶境舉行祭祀活動,而該傳統逐步演變為大型的蜂炮盛會,成為當地政府大力行銷的傳統慶典。

全鎮總動員 鹽水炮竹迎客

元宵節這天,平溪天燈挾著夜色與點點火光緩緩升起,為民眾傳遞祈願;而位處臺南的鹽水小鎮,自白天起,隨處可見長達百呎的炮竹聲響,形成強烈的對比。
前往臺南鹽水前,不免俗地上網搜尋照片,夜色中艷紅的炮竹四射照,美得不真實,難怪被遊客稱為一生必體驗的民俗活動。拽著一顆期待的心,下午時分我們驅車前往鹽水小鎮,一踏入鹽水,此起彼落的炮響聲從四面八方傳來,讓首次前來的我們莫名緊張起來。

自鹽水鎮外往武廟方向走,一路上,隨處可見爆裂後的紅色鞭炮紙屑,而家家戶戶外,都擺放簡易供桌以敬拜神靈,不過,正當我們閃過一處炮竹時,一條長六十八公尺、有著墨綠色龍頭外加黑白相間的龍身恰巧迎面而來,凌人的氣勢伴隨著長兩百公尺的炮竹開道,震得路人紛紛拿出手機,拍下這條首度自香港前來參與繞境的火龍陣,久久不能忘懷。

看得不過癮的我們,穿越因火龍陣炮竹所瀰漫的濃煙,隨意走覽鹽水小鎮,不過所到之處,皆能看到各式蜂炮台擺放家門外,經當地人說明,這些炮台等待晚間繞境隊伍行經後,將由商家主人負責掀開蓋著炮台的紅布、撕下寫有「恭祝 關聖帝君聖誕千秋 弟子某某某叩謝」等字樣的紅紙,並點燃引信,為繞境活動助長聲勢。

在炮台的數量及傳統文化震懾下,我們閃身走進武廟旁的街道,五花八門的美食、安全帽販售攤販,有秩序的列於街道兩側,不時,廟會花車從武廟旁向外駛出,再搭配各處傳來的重低音流行曲,彷彿置身大型嘉年華會一般。
不過,這種熱鬧的氛圍,在踏入武廟廣場後莫名的平靜下來,身為當地信仰中心,武廟內聚集許多虔誠信眾,有人持香誠心敬拜、有人手持安全帽等保護裝備,或坐或站的等待夜間繞境的到來,目的雖不同,但對於鹽水當地宗教慶典的熱誠,卻都是一樣濃烈。

萬蜂狂炸  鹽水的元宵不夜城

傍晚時分,早先出發遶境的轎班隊伍陸續返回,莫名的,一股緊張氛圍漸往武廟聚集,原先衣著簡便的民眾,不約而同穿上厚外衣、戴上全罩安全帽,並將沾濕的毛巾包裹在脖子處,而等著炮竹齊發的攝影愛好者,紛紛在武廟廣場旁的制高點架設腳架、出動空拍機,準備拍下一八年鹽水蜂炮的威力。

正當我們手忙腳亂地著裝後,武廟工作人員開始將大型炮城往外推,穿得有如蒙面俠的遊客們,興致勃勃的圍繞炮城兩側,晚間六點,工作人員一聲號令,大型炮台蜂炮瞬間被點燃,「咻」的刺耳聲立即朝向四周衝,上千支蜂炮挾著紅色火焰向夜空奔竄,而位在炮台前的神轎不停搖晃,接受蜂炮的洗禮;站在兩側的民眾,則是被炸得左閃右躲,不禁以跳躍來閃躲蜂炮的巨大威力,舒緩被炸身的疼痛感,刺激得很。

當炮台蜂炮火力漸減時,代表神轎正式展開繞境,一台台裝置有透明保護殼的神轎,共分成四線路,依序自武廟向外繞行,而民眾跟著神轎隊伍四處前進,享受被街道兩旁無時無刻沖出的蜂炮炸射快感,過程雖驚險連連,但大夥的熱情不滅,勇敢的民眾往前衝,怕痛的則躲在神轎後方或騎樓樑柱後,體驗這每年一次的鞭炮盛典。

唯美視覺饗宴 月津燈節吸睛 

除了享受蜂炮的刺激快感外,自二○一○年起,臺南市政府就在月津港舉辦燈會,展期自春節一路到元宵節結束,成為近年民眾觀賞燈會的新標的。

而今年燈節以「相約」為主題,強調將各形燈具設計擺放於水岸邊,除了有二十四處主燈外,另徵有二十案件以造型、創意取勝的作品,如不二良以姜太公釣魚所創作的「釣魚小兔」、森岡厚次及京都造形藝術大學學生創作的作品「候鳥:文化之橋」等,搭配七彩的燈光設計,讓夜晚的月津港充滿一股藝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