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作家
專欄作家
本土化是跨國公司對海外投資時,由於母國與東道國之間文化差異等因素,子公司爲適應當地的特性所進行的調整,另有地方調整、地方反應力、國家反應力和地區化等稱之。不少學者對本土化的定義提出自己的理解,但是本質上大同小異。
當母公司所在國與海外子公司所在國文化差異越大,企業所必須進行的調整就越大。Bartlett與Ghoshal兩位學者在研究中提及跨國公司分支機構的創新功能時,將本土化定義爲分支機構能夠以當地環境、自己的技術和管理資源,在當地發展新産品、流程或管理系統。Jarillo與Martinez則認爲活動的地區化程度,是指在不同國家的子公司統一活動間的一些調整和程度,亦即總公司爲適應當地經營環境所做的必要調整。
Gates與Egelhoff、Gencturk與Aulakh等學者則認爲,本土化就是母公司把決策權授權給子公司的程度或是決策制定授權集中於母公司的相反概念。大部分學者多採用這樣的觀點。也就是子公司對價值鏈增值部門,比如原材料、銷售、認識、財務等部門的自主權或者決策制定授權程度。總體來說,本土化就是爲了自身的競爭力,子公司適應不同的文化和經營環境等東道國特點進行的經營過程。
迄今爲止有關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上,推導性研究形成了主流。而在分析層面的觀點上,相比個人或社會層面的研究,企業層面的研究更爲活躍。企業層面的本土化研究並非以一個統一的概念爲基礎進行,而是存在集權化和分權化層面的研究、人事管理層面的研究、營銷層面的研究、研發層面的研究、融合與適應模型的研究等。
由此可以看出,其研究層面非常多樣。管理學研究者按照各自關心的領域進行不同程度和形態的本土化概念的定義與分析。這樣的趨勢導致跨國企業的本土化概念極爲模糊,甚至引起本土化與全球化的爭論。在這裏,我們有必要將一直以來複雜而多樣的本土化概念重新解釋爲簡明而多元化。
對企業層面的本土化概念進行單純而多元化解釋的代表性研究者是Eleanor Westney。她用「what gets done?」(本土化經營的目標),「how does it?」(本土化經營的主體),「how it gets done?」(本土化經營的方式)等三個基礎概念解釋跨國企業的本土化概念。世界各地區的經濟政治環境的差異非常大,文化因素也不同。企業家需要進行分地區和分行業的本土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