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頁面
- 搜尋結果:黃兆仁
搜尋頁面
建立「產業團塊」關係 實踐「數位經濟」新需求
黃兆仁
2018-03-01
「科技」對人類而言到底有多好呢? 答案是:人類因善用科技而改變生活方式,找到更有效率與效能的途徑解決問題,帶給生活的便利與財富的累積。
傳統上,國家或社會在評估「科技」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往往以經濟學名詞來表示,例如生產力或成長率等。現在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及它所延伸出來的「數位經濟」到底會對國內生產毛額、國民所得、就業、工業生產與批發零售產生多大的影響與改變呢?
根據美國貝爾實驗室分析一八七五至二○一五年期間的美國勞工生產力的平均成長率狀況,發現美國在一八七九至一九七○期間出現「黃金百年」時代,成長率介於二至四%之間。高成長的勞工生產率則是歸因於第一次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科技」影響,當時新科技包括蒸氣機、電力、鋼廠、石化工業、通訊等。這些科技也帶來美國在一九四○年代與一九五○年代的經濟繁榮,當時的勞工生產力的平均成長率幾乎達到四%。
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開始於一九五○年代末的計算機發明,新型態的創新產品推陳出新,改變市場風貌與型態,但值得注意是,在一九七五-一九九五年期間,美國勞工生產力的平均成長率約僅二%。而當今第四次工業革命,因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互聯網等新科技出現,產生對世界經濟體系與產業結構的「破壞式創新」,改變速度之快已使政策決策者、商業領袖、公民社會代表與勞工需面對產業調適性與能力再造的挑戰。
從結果來看,每次工業革命都會出現翻轉世代的結果,並為社會創造巨大財富與機會,但也因新科技的降臨,對傳統產業產生「重傷害」,許多企業或個人因無法跟進而消失在新科技浪潮中,造成諸多傳統產業或技術羽化為「懷舊產業」或「民俗技藝」,。歷次工業革命都因科技而推動經濟成長,這是因為新科技的擴散或調適效果引爆出新產品與新服務。
另外,則是因為新技術的發展產生週邊產業或技術群聚發展,推升新產品的出線。今天,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更將引領「數位經濟」相關產業的成長。未來,我們將會看到串接智慧電網與智慧電表的「數位能源」;能自動串接海運、陸運、空運的「數位交通」;提供遠距醫療服務的「數位醫療」;提出萬物聯網與人機互動的「數位通訊」;藉由邊界雲端運算與3D列印技術所產生分散式「數位生產」。
對臺灣而言,我們正站在新舊經濟的交叉口,面對轉型或翻轉經濟的挑戰。如何在新舊經濟交接與數位經濟世代找到勝利方程式,這要集合眾人的智慧與經驗。政府與民間更應搭建共同平台,發展出適合臺灣的數位經濟及產業,以建立「產業團塊」合作關係,實踐第四次工業革命,再創臺灣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