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作家
專欄作家
以「知識經濟」 找回商圈店家資產價值
黃兆仁
2018-02-02
近期一直看到媒體報導國內商圈店家因電商興起,使得榮景不再,影響到不動產價值與成交價格。
根據最新實價揭露,二○一七年十月在臺北市傳統五分埔批發商圈的一間店面,每坪成交單價已較四年前位於同條巷子店面的單價足足下跌了三成。上述現象現是否意謂臺灣傳統商業服務業已喪失競爭力,人潮榮景不見,還是微中小型店家忘了創新這件事情,導致顧客流失,不動產價值下跌。
大家似乎對於商業服務業已進入數位經濟與新零售世代,消費者行為改變,購物逛街的情境己發生質變現象,地段商業價值與資產價格將受到「創新」這碼事而變動。
或許大家想要問:臺灣的傳統型商業服務業到底面臨那些挑戰?整體而言,我國商業服務業面臨高齡少子化、消費型態轉變、電子商務崛起、經營成本增加及低薪等問題,導致人力與人才不足、創新動能有限、客群流失、營收與利潤下降等生存問題,使得薪資難以成長、工作機會亦減少,企業不願或無力投資創新轉型所需的人才與科技,形成微中小型服務業發展上的瓶頸。
這些問題更反應在臺灣過去幾年的經濟表現,每年經濟成長率僅有「悶成長」,約二%。為找出國內經濟發展解方,臺灣應學習美國在一九九三年喊出的「新經濟」內容,當時即以知識經濟為主軸,資通訊科技與網路為工具,發展並建立一個以擁有、配置、創造與應用知識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美式經濟體系,以支撑經濟體系不斷地成長。這也是說明美國經濟在一九九六年後出現穩物價、降失業與高經濟成長的重要成果。
今天臺北市傳統批發商圈店面交易價下滑事件,更是驗證經濟學大師熊彼得「創新理論」,我們知道,國家經濟發展的長波軌跡就是一串「創造式破壞與新生」技術與產業連動。
千禧年後,全球商業服務業更因資通訊技術與行動載體出現革命性發展,發生創新式的新服務,包括電子商務、智慧化零售與物流、網紅直播、平台經濟等新商業行為。延伸上述說法,在完全競爭性的市場經濟與開放服務的社會裡,新融合的科技與新服務將對舊型商業產生毀滅性效果。
對於臺灣任何商圈的店家而言,他們必須認知到維繫商圈與店家競爭力與價值端賴知識的應用與智慧科技的導入。然而,我們看到目前傳統性商圈店家的經營方式多以顧客來店消費為主,服務方式則是以人力為主。此外,在行銷方面,大多數店家業主仍保持舊有行銷方式,以傳統口耳相傳與老主顧為主,並未拓展到新形態的行銷模式,無法開拓新客源。
總之,商圈的未來與提升店家的總價值需要商圈各利害關係人共同推動,找出商圈新經濟與知識應用的內容與作法,才能使商圈經營風貌脫胎換骨,提出新服務內容對消費者產生吸引力,進而對既有資產發生增值效果,創造整體新價值。